
2024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设立统一战线教研部和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人民视觉/供图)
2024年夏天,有关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的新消息不断传出。
6月20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国家治理教研部(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统一战线教研部工作会议,宣告统一战线教研部成立。此前,学校在党建教研部下设统战教研室。
同一天,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与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双方联合培养“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
此前,5月9日,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签约,决定联合培养统一战线学硕士研究生;6月15日上午,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同等学力申硕课程联合办班2024级开学典礼。
对于统一战线而言,2024年也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统战学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后,将迎来第十届硕士生和博士生——山东大学是首家将统战学设为二级学科的高校,2015年,首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入学。
2015年5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同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5年后,随着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统战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在“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屡被提起的当下,统一战线的学科化建设,迎来了部分学者心目中“最好的时机”。不过,由于学理研究不足、师资力量有限等现实因素,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已经十年的统一战线学,在部分受访者看来,目前“至少是一个冷门学科”。
与社院合作
一名熟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人士介绍,设立统一战线教研部的事情“很突然”:“领导决定以后,就迅速成立了。”
在成立统一战线教研部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曾派专人到山东大学调研。在双方举行的座谈会上,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蒋锐分享了山东大学建设统一战线学科的经验,并提供了一些书面材料。
“回去以后,他们根据这些材料以及中央党校自身特点做了一个学科方案,然后开了学科论证会。”蒋锐受邀参加了前述学科论证会。他记得,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规划中,统一战线教研部和其它教研部一样“两条腿走路”:既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开始筹备招收统一战线硕士、博士研究生。
公开信息显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至少设立了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两个教研室。该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设的统一战线教研部囊括了部分此前在党建部任职的教授和“整个统一战线教研室”的教师。
“中央党校刚组建统战教研部,就从别的教研部‘端过来’几个教研室,有二十多个人。”蒋锐有些羡慕,“他们在这方面的力量一下就成全国最强的了。”
蒋锐介绍,山东大学将统一战线学纳入学科化建设的时间较早,这与另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推动及合作共建有关。
2013年9月,中央社院与山东大学签署了学科共建备忘录,由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和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共建“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
此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11年3月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明确,允许学位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报教育部备案即可。
李小宁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统战学博士生导师,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央社院不承担学历教育的任务,没有学位授予权,只能“借船出海”。两校合作共建的“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就是山东大学报教育部备案后自主设置的。
按照合作协议,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均由山东大学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负责实施,毕业证书也由山东大学颁发。协议明确了统战学为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中国的政党制度、统一战线中的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统战文化等4个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
2015年起,山东大学开始招收统战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在李小宁的印象里,招生第一年,由于指标比较紧张,“社会上对统战学也不够了解”,只招收了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
2016年起,山东大学招收统战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名额,固定在20个和10个。李小宁掌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夏天,山东大学已经招收了10届、共243名学生。其中,博士研究生94人,硕士研究生149人。
和山东大学设置二级学科不同,绝大部分开展统战学教育的高校,统战学都以研究方向的形式存在。
类似山东大学与中央社院的合作,信阳师范大学也选择了与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合作。2015年12月18日,双方签订了“统一战线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协议,决定共同建立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信阳师范大学校长李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8年起,信阳师大开始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招收统一战线学方向研究生,目前已毕业8人。此外,信阳师大还与山东大学合作培养统一战线学博士。
作为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带头人,李俊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具体承担指导博士生的任务。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采取与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合作方式培养统战学研究生的,是多数高校的选择,除前述院校外,还有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
“学者难以脱颖而出”
在统战学建设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是为数不多能够自主培养统战硕士、统战博士的高校。但在这两所高校,统一战线学依然是不同学科下属的研究方向,尚未成为二级学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肖存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校统战学研究包括统战学和统战史两个研究方向,分属政治学和中共党史与党建两个一级学科。
“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统一战线,我们把它称为统战学。”肖存良解释,“另一个方向,我们从中共党史与党建的角度研究统一战线,我们把它称为统战史。”
武汉大学和复旦的情况类似。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介绍,2011年学科专业目录修订时,武汉大学在中共党史学科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科方向。迄今,武汉大学已经培养了多届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客观上,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都具备自主增设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的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现实因素需要考量。
宋俭介绍,武汉大学在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时,原计划设置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但因为学科力量不足,只好暂缓。“一个二级学科至少需要3个教授、4到6个副教授,还要加上一批青年教师才能撑起来。因为我们已经有了4个二级学科,现有学科队伍还不足以同时支撑5个二级学科,考虑再三,就暂缓设立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
要想壮大研究队伍,引进外部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是两个可行的途径。但在高校,从事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并不多。
“为什么很难?主要因为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不受重视,很难吸引青年学者来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宋俭解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政治性很强,政策性很强,所以它很难像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可以做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
师资力量不强,也是复旦大学面临的困难。
“在复旦大学,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老师并不多,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继续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在肖存良看来,但凡有一两个培养的学生能继续坚持做统一战线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就能在复旦继续发展下去。
“对统一战线这个学科而言,它在政治学里面是一个冷门,它在中共党史与党建一级学科下也是一个冷门,所以我们不说它是一个‘绝学’,但它至少是一个冷门学科。”肖存良认为,相对而言,统战学的“冷门”也会降低它对年轻学者的吸引力,让他们很难自觉选择从事统战学研究。
年轻学者面临着发论文、评职称等诸多现实压力,而统战学“不好发文章”,学者们难以脱颖而出,进而会影响职称评定。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这也可能使得不少青年学者在高校待不下去。
“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人不选择统战学方向。”肖存良补充。

2024年3月,由山东大学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培养的2023级统战学博士在中央社院学习期间,参加2024年春季学期学员联欢会活动。(图片来源:山东大学官网)
博士毕业率低
中央社院一位原副院长系统参加过统战学的学科建设,在他看来,统一战线的研究者少,和它还不是一个学科有很大关系,很多研究课题都是跟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统一战线不是学科,就没有学科的课题。
“你只做统战部的课题,很费劲,而且学校也不一定承认。”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补充,“所以一旦统战学被确定为学科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做研究了。”
但在已经建立二级学科的山东大学,不仅老师们有难题要解决,学生也有不少麻烦,主要困难是发表论文。
蒋锐介绍,按照学校的要求,博士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在C刊(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但“全国统一战线相关的C刊一家都没有”,“所以我们的博士生现在发论文简直是没有地方可发”。
蒋锐说,学生们为了能够毕业,不得不采取一些“迂回战术”,往一些好发文章的方向上靠。“有一些同学的研究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是有关的,你就好靠。但有的同学研究的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新阶层问题,你就很难靠上。”
而类似宗教话题,虽然全国也有关于宗教问题的专业杂志,不过对方会更倾向于发表纯宗教学的论文,统一战线学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党的宗教政策、党的宗教工作等,又不全是宗教学的问题,“想在这种专业期刊上发文章也有相当大的难度”。
论文难发,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难以毕业。
蒋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山东大学统战学博士毕业率非常低,在已经招收的94名博士中,仅有18人毕业。“很多同学就是卡在这儿了,C刊迟迟发不出来”。
学统战的学生们毕业了,真正进入统战系统从事统战工作的也不多。
李小宁统计过山东大学统战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其中,在已经毕业的119名硕士中,在统战系统工作的约10人;在已经毕业的18名博士中,在统战系统工作的只有1人——2021年毕业的史苏。
史苏毕业后,成为黑龙江省定向选调生。刚工作不久,她执笔完成了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研究成果《宗教事务治理的理论探析和对策研究》,文章获得了中央统战部2022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史苏看来,自己系统地学习过统战学相关知识后,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即便是工作后继续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史苏觉得,和在学校而言,还是有所差异。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以前在学校做理论研究也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有一个壁垒,就是不了解统战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中央有关统一战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多地是从字面上去解读,对其核心要义的把握总是隔着一层。”
史苏补充:“就像文件的字面解读,字都认识,但那些新理念新思想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有什么重大创新,那些新战略新举措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推动工作发展,则不甚了了。统战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统战工作实践中,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过程。”
怎么建?
长久以来,关于到底要把统一战线建成什么样的学科,不少专家、学者观点不太一致。
推动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统战是不是科学。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就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新中国成立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也提出这一看法。1997年以后,统战理论学科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央统战部编写的《中国统一战线简明教程》,具备了“统一战线学概论”的雏形。
作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院校,中央社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统战学科建设。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中央社院就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2003年成立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2008年首次举办统战理论专业研究班等。
李小宁介绍,2009年9月,叶小文任中央社院党组书记后,明确提出要把统战学确立起来,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单独设立学科评审小组。2010年8月,中办印发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社会主义学院要“逐步形成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
2011年5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为贯彻纲要,向中央统战部报送了《关于将统一战线理论纳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建议》,建议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以期整合研究力量、统一规划部署、构建学科体系,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我们最初没打算培养研究生,因为中央社院不承担学历教育的任务,没有学位授予权。”李小宁说,“将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分类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增设统一战线学学科规划评审小组”是中央社院一以贯之的目标。但在经过广泛的调研之后,他们发现,统一战线学必须先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国家社科规划办不负责设置学科,设置学科的职权在国家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李小宁补充,“我们随即转换目标,决定先进入教育部的学科目录。” 2015年1月,教育部下达当年的研究生招生目录,“统一战线学”在列,当年正式成为山东大学的二级学科。
但截至目前,申报一级学科的工作还没启动。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一级学科的设置要满足诸多条件,包括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一般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22年9月印发并实施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一级学科的设置作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办法明确,新增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采取“先试点,后编入目录”的方式进行设置。其中,试点设置单位要求不少于3所、毕业生不少于3届。
李小宁解释,也就是说,至少要有3所高校,每所高校至少要有3届毕业生,毕业生有比较好的就业去向,“社会有需求”。满足前述条件后,试点单位和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起申请,经过专家的研究、讨论,三分之二以上的专家表决同意后,再进入后续的审议、编入目录程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有山东大学、湖南师大、信阳师大三所院校满足前述试点要求。在李小宁看来,这也意味着,统一战线学“基本具备”了成为一级学科的条件。
在曾任中央社院副院长的那位人士看来,无论是二级学科还是一级学科,统一战线的学科化建设肯定是必要的。“党的‘三大法宝’中就剩统一战线没设立一级学科了,但统一战线对国家政治运行的实践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宋俭认为,统一战线学 “目前还不具备建设一级学科的条件,但是一些工作是可以推动的。”
在他看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现在把统一战线理论的教学机构由教研室提升为教研部,反映了中央对统战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把这个作为一个契机来推动是可以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项现在就能做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