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研究 | 宋书豪: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6日 19:02    作者:    点击:[]

作者简介


宋书豪,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统一战线学 2020 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由起来到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统一战线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强调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界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分析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是重要的统战对象;创立了中国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与实践。新时代,总结邓小平同志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贡献,有助于理解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关键词

邓小平;统一战线;历史贡献

邓小平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一、强调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


 1939年,毛泽东同志首次将统一战线概括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三大重要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作为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助力我们党在革命、建设领域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阻滞,统战工作甚至被迫停止。但在拨乱反正时期,邓小平同志毅然强调了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统战思想。197910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讲话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2]他指出,当时所处的时代虽然存在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须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社会出现了很多质疑与挑战,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我们的事业一定要胜利,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3]这一论述充分显示了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界定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他认为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要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这也标志着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时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4]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阶级状况,首次将统一战线的构成范围概括为两者,这意味着统一战线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实现了由单一联盟(阶级联盟)向双联盟(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的转变。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5]。这标志着这一时期我们党已开始将统战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我国的统战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同年十月,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又补充了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6]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任务。


三、分析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阐述坚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


只有认清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主党派成员纷纷参加政府工作,担任着一定的职务,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可谓密切又默契。 然而,从1957年开始,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些极左思潮将各民主党派看作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受到了严重冲击,人民政协工作也被迫停止。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人怀疑还要不要民主党派、要不要人民政协时,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7]。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8]这表明八字方针已发展成为十六字方针19891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中明确将十六字方针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十六字方针的基本内涵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补充,但是这十六个字一直沿用至今。


四、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是重要的统战对象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时代的今天,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数量庞大,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 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9] 把知识分子归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早在1956年时,周恩来同志所做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就指出了这一问题。1979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党外知识分子既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这一论断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党外知识分子人数已达 8900多万,可见其队伍之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总人数已近百万,其成员大多是党外知识分子,另外还包括一些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党外知识分子。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加上种种的历史和家庭原因,他们本人或者亲属往往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联系,做好他们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广泛团结和争取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新时代,仍要对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参加统一战线工作和活动,不断增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凝聚力。


五、创立中国特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理论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股份制公司中的自然人股东等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在统一战线实际工作中,主要指私营企业主中的代表性人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个体经济逐渐兴起。 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0]这就意味着邓小平同志通过党内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存在。伴随着个 体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又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1]。在1982年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统战工作对象还包括个体工商者198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益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2]同年6月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这标志着我国的私营经济工作开始纳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3]直到党的十五大才正式使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称谓。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家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劳动者, 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14]。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15]。


六、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与实践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1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78 10 月和 11 月,邓小平同志分别接见了日本文艺家江藤淳、缅甸总统吴奈温和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在同他们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都谈到了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根据台湾的现实制定出台湾政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但这可以看做是邓小平同志涉及一国两制思想的较早谈话。在次年发表的 《告台湾同胞书》中也有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即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7]。这意味着一国两制的构想 与实践开始萌芽。19819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叶九条,而两年后的六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 提出了六条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从叶九条邓六条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开始变得成熟。1984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同年六月,邓小平同志又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著名讲话。直到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才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新时代,要贯彻执行党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广泛团结海内外台湾同胞,发展壮大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不断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


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贡献除了上述六个方面,还包括:在民族工作中,坚持并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宗教工作中,恢复和制定了诸多中共关于宗教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各个宗教更加认同和拥护社会主义等重大贡献。 在新时代的今天,重温先人对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贡献,能为今后的统战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统战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202012月党中央又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这为新时代统一 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要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基本遵循,扎实做好统战工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画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最大同心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0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4

8]邓小平.邓小平论统一战线(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17

1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 年)[EB/OL].http//wwwnpcgov cn/wxzl/wxzl/200012/05/content_4498htm

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fuwu12371cn/2012/09/26/ARTI1348641194361954shtml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5]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106

1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1/c6409425507193html

17]田姝.邓小平与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J].红岩春秋,201902):

3035

18]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106


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1

编辑:董小参

责编:蒋 锐


上一条:学术研究 | 王小鸿: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下一条:学术研究 | 张峰: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