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邱永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教授,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摘 要: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和参与的第一个统一战线,这一时期我党对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为此后组织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基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于统一战线与谁联合、怎样联合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关键词:大革命;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统一战线;理论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多年来,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法宝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强大的法宝作用,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和参与的第一个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对统一战线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此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需不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等问题,此外,还包括统一战线中的同盟军、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权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涉及统一战线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为中国共产党之后建立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和理论指导。
一、与谁联合——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服从和服务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的探索和认识,决定了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内部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统一战线的认识,始于大革命时期,其间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从主张“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组建“民主联合战线”的深化过程。
(一)主张“民众的大联合”
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源自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第一、第二国际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深感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重要性。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为此,他们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主张。在 1864 年 10 月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过去的经验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
这种无产阶级大联合的思想为当时中国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认可。1919 年李大钊同志在其所写的《新纪元》中指出:“从今以后……劳工阶层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李达同志指出,“中国社会运动者,要联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在社会主义上会合”,共同反对世界资本阶级。1919 年,李大钊、陈独秀共同创办的《每周评论》第 16 号上登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结束部分,在按语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先进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同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上连续刊登了著名的《民众的大联合》,阐述了民众大联合思想。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大联合,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初步探索。
(二)主张组建“民主联合战线”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讨论了对其他政党和政治团体的态度问题。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主张“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些主张反映了刚刚组建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政治现状和革命性质还缺乏深刻了解,也缺乏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之后,便开始积极领导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在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联合镇压下,这些工人运动大都失败了。这种状况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思考革命的同盟军问题。1920 年,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帝国主义及其所支持的封建势力是其首要敌人;无产阶级在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应该担负起领导者的作用,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领导农民运动;无产阶级也要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之后不久,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在列宁思想的指导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很快纠正了对无产阶级大联合的片面认识。1922 年 6 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件明确指出,“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解决中国混乱政局的“唯一道路只有打倒军阀,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文件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政党,认为“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因此建议“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联盟主张,从无产阶级的联合转向了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联合。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革命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文件,它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19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要求“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为了实现民主革命的纲领,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论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必须联合民主派才能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之压迫”,“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和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认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动力。
党的二大提出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主张,特别是寻求联盟内部的政治组织构成的变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发展。
二、怎样联合——统一战线的组织和运行
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即政治联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结成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采取的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的形式,试图把国民党改组成一个民主革命的联盟。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组织和运行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层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后来建立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总结和经验启示。
(一)党内合作
1921 年底和 1922 年 4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先生进行多次会谈,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并取得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为统一认识,于 1922 年 4 月底至 5 月初在广州举行会议讨论国共合作有关问题。与会代表就是否同国民党合作以及对国民党内不同派别的政治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多数代表支持孙中山先生,但反对加入国民党。
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明确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主张,但同时强调了保持无产阶级独立性的重要性。党的二大并没有解决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具体合作形式问题。为此,在马林的提议下,1922 年 8 月 29 日至 30 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问题。由于孙中山先生不同意党外合作,会议代表接受了马林的提议,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实行党内合作。
1923 年 6 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会议明确了把国民党改造成一个以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主的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同时强调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这种“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实践,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组织和构建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二)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于是否与其他政治组织和民主力量进行合作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无产阶级固然应该联合民主党派,援助民主党派,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因为民主党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一方面应当集合在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旗帜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
党的二大后,虽然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经过党内高层的激烈讨论,党的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但仍出现了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反对加入国民党的“左”的错误倾向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独立性此时是鬼话”“等待和国民党分家后再组织共产党不迟”的右倾错误认识。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国共合作所开创的新局面,使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越发感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问题上,党内“左”和右的错误倾向都有所表现。为此,1925 年,中国共产党于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经验、正确处理阶级关系、发展国共合作等问题。
党的四大的主要贡献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在民主革命中争取领导权,强调和农民结成同盟的重要性,作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将国民党组织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和劳动群众中的决定。但在党内合作、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组织形式下,中国共产党很难在国民党内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这种党内合作的形式,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包括中央高层)很难形成对统一战线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党的四大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革命武装问题,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无产阶级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在后来的八七会议中被毛泽东同志明确提了出来。
三、怎样领导——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领导,离不开巩固的工农联盟,也离不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武装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一)实现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领导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全党已经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党内既有一些错误认识,如彭述之等认为“革命领导权天然是工人阶级的”而不用去争,也有人认为“争的方法是到处贴标语,喊口号”,“没有实际意义”。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主体,以中国国民党为组织形式的统一战线,谁掌握了国民党的领导权,实际上就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问题,党内有许多重要的讨论。瞿秋白同志认为,可以通过广大工农群众加入国民党来改变国民党的阶级成分,进而改造国民党,工人阶级则通过国民党这个中国革命的中心取得自己对革命的领导权。周恩来同志提出通过联合国民党左派,以党内斗争的形式来争得国民党的领导权。毛泽东等人认为,无产阶级要在统一战线中取得领导地位,最关键的问题是取得对农民的领导。毛泽东同志主张站在农民运动的前头,领导农民斗争,通过武装农民、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全面取得对农民的领导权,这也成为日后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工农联盟
在探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农民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在争取对农民的领导权,谁能与农民建立起巩固的联盟,谁就将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阶级。对此,邓中夏同志认为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小资产阶级是影响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两个重要群众团体,“如果资产阶级取得这两个群众,那么领导就是资产阶级;如果无产阶级取得这两个群众,领导当然也归无产阶级。所以我们与资产阶级争取领导权,就是争取中间阶级群众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农民及小资产阶级应该结成坚固不拔的联合战线。”瞿秋白同志则从农民与军队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与农民结盟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于 1925 年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广大的、可靠的同盟军的论断。1927 年 1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系统阐述了建立农民同盟军的思想。以上探讨都为之后中国共产党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开展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主革命重视工人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但对于革命武装问题并没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中反映出来。但是,这一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突出代表——毛泽东同志,对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述了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政权的重要性。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党中央所犯的一个重要错误是认识不到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毛泽东同志更是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十分精辟和透彻。
总之,这一时期关于“党的领导”“工农联盟”和“武装斗争”等问题的探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四、结语
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的发挥。要发挥好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则离不开对统一战线实践探索和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萌发于 1919 年的五四运动。自 1922 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到 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这一时期对统一战线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参与和认识统一战线。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组织、发展和破裂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等人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阶段对统一战线理论的探索,几乎涉及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包括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基本规律,以及统一战线与党的中心任务、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基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为之后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略
来源 |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3期
编辑 | 李彦霖
责编 | 陈俊龙
审核 | 蒋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