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几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名人士,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和党外人士的要求,向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提出:党(指中共)有党校,团有团校,各界民主人士也应有一所学习政治理论的学校,建议成立毛泽东思想学院。李维汉作了调查研究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民主人士的意见,毛泽东主席同意办这样的学校。关于学校的名称,毛泽东主席说:“还是叫社会主义学院好。”

1.1956年3月3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报送周恩来总理并中央书记处审核的《创办社会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草案)》。 2.周恩来总理在《创办社会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草案)》上的批示。 3.1956年7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就《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方法的规定(草案)》在政协常委会上讨论一事,致信周恩来。 4.1956年7月23日,周恩来在《报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名单》上的批示。
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1956年3月,中央统战部草拟了《创办社会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的报告,报送周恩来总理和中央书记处。《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校舍和设备与高级党校的标准相同”。

图为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开班典礼
1956年10月15日,社会主义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标志着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吴玉章院长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谈到:“我们社会主义学院,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社会主义,也就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成立社会主义学院的目的,“是帮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以及各方面的民主人士中高级干部提高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图为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结业式
第一期1956年10月15日开学,1959年2月结业,学员都为走读。参加第一期学习的共183人,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三门课程。许多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期学习,如民革的卫立煌、朱学范、翁文灏,民盟的费孝通、潘光旦、吴作人、钱端升,民建的黄炎培、胡子昂、古耕虞,民进的王绍鏊、林汉达、吴文藻,农工党的黄琪翔、李健生,九三学社的金宝善、顾执中,无党派人士李德全等。
1961年7月,鉴于地方社会主义学院普遍成立,经周恩来总理和全国政协批准,在北京的这所社会主义学院改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1965年8月,社会主义学院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开始有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提出恢复社会主义学院的意见和建议。中央统战部对此很重视,反映上报到中共中央。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新形势的要求,研究决定恢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图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复办后首次开学典礼合影
1983年11月7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复校后首次隆重的开学典礼。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宋任穷和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人杨静仁、许德珩、肖克、胡厥文、朱学范、周谷城、严济慈、胡子昂、钱昌照、董其武、包尔汉、缪云台、费孝通、屈武等参加了会议。宋任穷同志作重要讲话,他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停止办学十八年之后,今天重新开学了。它标志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为中央社院南门及办公楼
本着重新出发的信念,中央社院决定新建校舍迎接新生。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中央社院的新校址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在中央民族学院西边,有一块面积为90亩左右的空地。这里环境清雅,又邻近紫竹院和国家图书馆,很适合办学。这块地也就是如今中央社院的所在地。

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复办,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怀。1992年6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校名。

图为在1996年2月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与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杨纪珂亲切握手。
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关心重视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图为1992年6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题写的校风。
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中央社院,两次为社院题字。一次是1992年9月,在中央社院新校舍落成时,亲笔题写了“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八字校风。一次是在1996年中央社院建院40周年校庆时,题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中共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及社会主义学院工作。2006年10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发来贺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学院作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颁布施行为标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入正规发展阶段。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大统战”的新形势下,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学院的地位更加明确。
当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正以改革、创新、实干的全新姿态,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编辑:张栩栩
责任编辑: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