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人物 | 民主人士张雪岩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1日 16:01 作者: 点击:[]
“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
这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壮志酬国的写照
他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朋友
张雪岩

曲折艰辛探索路
张雪岩出生于现潍坊市寒亭区
他出身寒门,5岁丧母
读过两年私塾
13岁考入潍县乐道文华书院
童年的孤苦
成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1916年
他因贫困辍学
被法国当局招募到欧洲战场
修路、运粮、伐木、挖战壕、修工事……
张雪岩和其他华工
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因语言不通,工头和华工们矛盾频发
学过英语的他担当起了翻译责任
1919年张雪岩回国时
正值五四运动爆发
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冲击着他年轻而火热的心灵

1930年
他考入金陵神学院
靠半工半读学完神学院课程
1937年8月至1940年夏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一年半
后转至美国康奈尔大学
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殚精竭虑办《田家》
浪迹国外的经历
使张雪岩清醒而坚定地认识到
中国要摆脱屈辱、独立自强
唤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3万万农民同胞是当务之急!
1934年8月
齐鲁大学校园内
他与孙恩三创办了《田家半月报》
又名《田家》
“努力服务乡村同胞”
是《田家》创办的宗旨
“为真理说话,替正义作声;
农民是国本,知识是力量”
是《田家》办刊的原则



在当时的齐鲁乃至华北地区广大农村
《田家》影响甚广
发行量曾达十几万份之多
在30年代关于新旧文学的讨论中
一度产生过“田家现象”
编写筹划、奔走宣传
他殚精竭虑、节衣缩食全身心地为《田家》操劳
抗战期间
张雪岩撰写了大量救国拯民的文章
向政府的建言献策
从未中断




为真理作辩护,为民主做斗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44年
国民政府统治区
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张雪岩、许德珩、潘菽、梁希、劳君展
等各领域知识分子
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
1946年5月4日
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
张雪岩任理事,不久被推举为常务理事

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
他利用自己的宗教人士身份
为九三学社的早期活动提供了场所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大学教授薛愚回忆
“他参加当时学生爱国运动
反饥饿、反压迫、反蒋、反美
也介绍我参加九三学社
一同参加民主运动”

1948年初
张雪岩遭到当局通缉迫害
绕道香港赴美并作横贯北美大陆的旅行演讲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幕,
表扬新政府之民主,之合理,
之受人民拥护和它必成功的道理”
他崇拜真理,无所畏惧
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
有了清醒的认识
做好了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思想准备


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张雪岩接受中共中央邀请
毅然抛弃国外优厚的待遇
冲破反动势力的利诱和阻挠
历尽曲折返回祖国
1949年9月
他以宗教界正式代表身份
参加了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
这次会议被他称赞为
“轰动历史的大会议”
他说,“这个大团结的革命,
进步和创造建设的力量,
一定是伟大无比的”
10月1日
他参加了开国大典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参加政协会议之后
张雪岩为宣传国家政策不遗余力
奔走各地,竭力推动教会爱国教育
担负着《田家》繁琐的编辑、写稿工作
由于操劳过度
1950年1月28日
张雪岩在北京逝世
年仅49岁
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葬礼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主持
他的夫人董谟芳曾说
张雪岩的去世
使“田家损失一个踏实苦干的劳动力,
新中国损失一个忠贞勤劳的服务员,
国际上损失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的好桥梁”

来源:潍坊市寒亭区委统战部
责编:蒋锐
编辑:李顺强
上一条:党派史话 | 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宣告成立!
下一条:统战新闻 | 内蒙古人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