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张澜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吴玉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战时期就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我党著名的“延安五老”。张澜与吴玉章同为我国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人生履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真实写照。
同为“海归”投身辛亥革命
张澜与吴玉章早年有着相似的经历。籍贯上,张澜1872年4月出生于川北南充县,吴玉章1878年12月出生于川南荣县,两人都是四川人;年龄上,张澜比吴玉章年长6岁,悬差不大;学历上,二人早前都是先后就读于乡塾、成都尊经书院,同于1903年东渡日本求学回国;思想上,早期都接受过维新思想,是深切关心祖国兴亡的爱国青年。

青年时的张澜(左)与吴玉章(右)
1911年四川人民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将两人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1911年7月7日,吴玉章与同盟会的龙鸣剑、王天杰领导保路同志军在荣县发动反清武装斗争,9月25日荣县宣告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是辛亥革命时期由中国同盟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张澜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中万众瞩目的人物,是在8月5日召开的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以及他同镇压保路运动的四川总督赵尔丰进行的激烈斗争。为营救被赵尔丰关押的张澜等人而发生的武装斗争不期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轰然坍塌。

张澜(左图中座者)与吴玉章(右图)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照片
孙中山先生曾经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
共同致力四川教育事业
1919年前后,国内掀起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赴法资费一部分由华法教育会资助,一部分由学生自筹。川籍贫困青年很多,筹款非常困难。负责西南地区留法勤工俭学的吴玉章写信向时在北京述职、设立“四川省长行署”的张澜求助。张澜以“四川省长”名义会同教育总长傅增湘联名,商请交通部拨川汉铁路股款利息,一部分作为华法教育基金,一部分借贷给川籍学生。先后有赵世炎、刘伯坚、陈毅、杨伯恺等大批川籍学生获得此项借款。

张澜(一排右四)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与师生合影
1921年,张澜在家乡南充倡导地方自治,出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聘请吴玉章等革命家和学者名流来校讲学。吴玉章襄助张澜办南充为川北自治试点县,担任“川北自治讲习会”讲师,并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长,在中小学师生和各界人士中广泛宣传人民权利理论和“民主共和”思想。1922年到1924年,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1926年至1930年,张澜受聘担任国立成都大学(今四川大学源头之一)校长,他始终坚持民主办学、兼容并包的方针,而使成都大学一跃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来源 | 统战新语
编辑 | 潘楠
责编 | 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