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整体健康的事业,卫生防疫工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的叶恭绍始终非常关心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她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卫生防疫工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出席叶恭绍教学、科研、科普工作50周年庆祝会
立志投身医疗事业
1908年,叶恭绍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长辈们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觉得叶恭绍是女孩,不用读太多书,尤其不用接受高等教育。但天性倔强的叶恭绍冲破封建束缚,坚持读书,直到1935年在协和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在协和医学院读书时,美籍教师兰安生在《公共卫生学》课程上提及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给叶恭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加之当时科技还不很发达,许多疾病都没有专门的治疗药物。青年时代的叶恭绍便更加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立下了投身卫生防疫工作的志向。
博士毕业后,叶恭绍继续在协和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并关注卫生防疫工作。抗战胜利后,她创办了一家保健所。保健所所在的地区妓院林立,许多孕妇都被传染上性病。叶恭绍在门诊中为她们注射具有广谱消炎作用的“914”针剂,以提前预防,阻止性病传染给胎儿。许多孕妇最终也诞下了身体正常的婴儿。
不久,叶恭绍又积极呼吁,想为儿童解决牛痘疫苗接种的问题,防止天花的传播。但是,国民党当局置若罔闻。在得不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叶恭绍个人势单力孤,只得放弃自己的计划。
参与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刚刚成立的人民政府立刻召集叶恭绍等专业工作者座谈,讨论儿童接种牛痘疫苗等问题。这与之前的国民党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叶恭绍焕发了青春,立刻参与到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中。
1950年8月,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包括“预防为主”在内的三大方针。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叶恭绍积极展开卫生防疫工作的思考,并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她反对传统流行病学调查仅从疾病自身出发来推算传染情况的做法,认为这“否认了人类是有力量来改造社会”;并认为应当将防疫所起的作用作为必须考虑的因素。此外,她还主张在防疫过程中也应注重防疫对象心理方面的需求,反对“医师只管保健,教育则是别人的责任”的片面认识。而针对传染病的具体防治,则坚持以隔离病人和检疫接触者来消灭传染源;以消毒和注重环境卫生来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还反对将免疫视为仅仅是组织与抗体和传染源之间直接起作用的结果,主张以“发生在复杂机体内的全部生理反应的立场”来研究免疫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传染力。
除进行理论思考外,她也积极展开相关实践。1950年夏,叶恭绍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协助严镜清教授创办公共卫生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包括卫生防疫方面在内的公共卫生人才。
虽然舍不得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保健所,但叶恭绍还是积极接受了领导的请求,来到北京大学(后改为北京医学院),与严镜清教授创办起公共卫生专业。担任主任的严镜清还担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每周只有一天来学校上班。身为副主任的叶恭绍便主动挑起担子,她四处“招兵买马”、充实队伍,很快组建了包括流行病在内的6个教研室。1950年,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新中国的第一个公共卫生专业也因此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叶恭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专注少年儿童防疫
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少年儿童是一个重要的对象。这是由于他们尚处在成长期,身体发育不完整,各种机能尚不健全,更容易遭受流行病的侵袭。而在多年的行医中,叶恭绍也发现:少年儿童因独特的身心状况而更容易患上带有年龄阶段特征的传染病,而这些疾病很多都可以通过提前预防的手段加以避免。她也很早就展开了有关实践,比如她在抗战胜利后所创办的那间保健所,便是以儿童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
因此,叶恭绍很早就想把少年儿童的防疫作为自己的一个主攻方向。在参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创办的过程中,她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组织教研室人员收集材料,编写有关讲义。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在1962年成立,相关事业开始初步走上正轨。同时,她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少年儿童防疫的具体工作当中。1959年,北京郊区流行儿童麻疹。叶恭绍带领学生,深入农户为患儿治疗,并且普及防治知识。
1963年,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周恩来总理召集叶恭绍等专家座谈,指出一定要让少年儿童“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这让叶恭绍更加意识到责任的重大,决定加倍努力。
“文革”期间,叶恭绍被下放到北京密云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她利用这个机会,开展少年儿童卫生健康状况调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密云县的各个村庄。
1976年,“文革”结束。叶恭绍此时已年近古稀,但她却加倍奋斗,夺回失去的光阴。在她的呼吁下,下放到甘肃11年的10名研究人员在1980年被调回北京,公共卫生系也很快得以恢复,叶恭绍担任副主任。此后,她又多方奔走,希望成立更高级别的少年儿童卫生的研究机构,以便推动包括防疫工作在内的少年儿童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关心下,北京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1982年7月成立。叶恭绍任名誉所长。
此后,叶恭绍主动辞去公共卫生系副主任的职务,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她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研究生和学术研究方面。而对于卫生防疫,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卫生防疫工作,她依旧非常关注,将研究的重点倾注于此,并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早预防的基本前提下,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应重视肝炎、结核病等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研究;并主张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保健措施,做好胎儿期感染疾病及损伤的早期预防。同时,认为应由各相关部委订立全国统一的儿童健康检查内容和方法。少年儿童在小学及中学期间的健康检查次数、检查目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及标准等应作具体规定,并建立健康档案。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对少年儿童的侵袭。
叶恭绍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86年,叶恭绍迎来了从事教学、科研、科普工作50周年的纪念日,有关部门在1月25日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亲自到会,对叶恭绍说:“我今天来向你祝贺”,“我代表人民感谢你的功劳”。叶恭绍则对人们的厚爱表示谢意,向前来祝贺的各界人士深深鞠躬。此后,她继续为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而不懈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编辑:陈欣然
责编: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