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史话 | 悬崖上的陕甘边根据地“大后方”,如何因统战工作而屹立?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6日 17:11    作者:    点击:[]

6月9日,陕西铜川,记者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拍摄的红军使用的绑腿(左)和草鞋(右)。

位于陕西铜川耀州区的薛家寨,是一处让人一见难忘的陡峭山崖。裸露的石崖在山林中近乎垂直地拔地耸起,三面悬崖、易守难攻。这悬崖中的几窟石洞,就是当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悬崖下,还曾有一个一度红火的集市,连白区商人也积极前来。

6月9日,陕西铜川,游客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

“今天我们在的地方,就是亭子沟集市。收摊时余下的瓜果粮食,红军悉数收购,而且鼓励白区大小商人也来做买卖。”近日,在薛家寨脚下,耀州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剑波在中央统战部组织的“百年路·同心筑”主题采访中,向媒体介绍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统战工作中的趣事。

6月9日,陕西铜川,游客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1933年左右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薛家寨地势奇险,可作为安全隐蔽的后方基地,但后勤供给就成了问题。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于是在山下办起亭子沟集市,“招百商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公买公卖、群众优先。 由此既 方便了群众,又是对白区商人的一种“经济统战”,红军的后勤补给也得以解决。

6月9日,陕西铜川,游客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

其时,陕甘地区已经历70多次大大小小的暴动、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而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建立起来、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并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与根据地共产党人广交朋友、化敌为友的统战思想不无关系。

6月9日,陕西铜川,耀州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宋剑波在薛家寨接受记者采访。 

除了巧妙的“亭子沟集市”,宋剑波介绍,红军将领刘志丹摸索出的“三色”斗争也非常有特点。
“三色论”最初是刘志丹作为筹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策略提出的。红色即建立工农游击队,灰色即做绿林土匪的工作,白色即做国民党的工作。 在“三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武装力量与红军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6月9日,陕西铜川,游客在薛家寨参观三号红军寨。

当时,刘志丹为了改造当地哥老会,自己就曾加入哥老会,被称为“西北堂刘大爷”。刘志丹认为,哥老会成员大部分是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才闯荡江湖。因此,他利用堂大爷的身份宣传革命主张,说服哥老会成员协同作战、一致抗日,许多成员在他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其中一位名叫马锡五的哥老会大爷,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过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还曾任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当地的土匪,刘志丹也尝试与他们交朋友。据宋剑波介绍,当时陕西有一个叫郭宝珊的土匪首领,笼络了几百名弟兄、占山为王。刘志丹了解到郭宝珊实因家贫而沦为土匪,虽入黑道,仍是劫富济贫,于是积极接触郭宝珊,最终说服他率部投诚。新中国成立后,郭宝珊还担任过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此外,刘志丹利用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特殊身份和各种社会关系,多次打入陕甘边一些军阀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兵运活动,将其改造为革命的武装力量。
回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统战故事,宋剑波感慨, 陕甘边地区在革命初期,革命力量相当弱小,若不搞统一战线、不多争取一些朋友,革命工作将非常难开展。“从党建立至今的百年历程中,统一战线的工作,真是非常重要、离不了。”

来源:统战新语
编辑:范丹丹
责编:蒋锐


上一条:统战观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下一条:统战史话 | 抗战期间,周恩来为何23次来到这里?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