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彩 提 要
77年前,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里,一批工商实业界领袖、一群文化教育界精英走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77年来,民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迎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刊发专文,回顾民建先辈与中共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光荣历史,初心如磐、薪火相传。敬请关注。

一九四五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机场

一九六〇年周恩来与胡厥文在一起
民建的成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民建是一个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政党。据载,民建成立时,成员中约半数是民族工商业者、金融界代表人士,另一半是与工商界有联系的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和经济工作者。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经济上政治上软弱,决定了他们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采取不抵抗主义,致使大批国土沦丧,人民遭殃,民族工商业在战乱中蒙受重大损失,许多企业难以生存。抗战胜利后,民族工商业者期望得到政府救助,但遭到拒绝。抗战时期,工商界动员上海一批机械制造厂日夜赶制手榴弹、地雷等支援守军,又动员江浙沪146家大企业将设备物资迁往西南后方,为保存民族工业、提供抗战军需民用物资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遇到了困难,政府却见死不救,还取消或削减加工订货,他们心中愤愤不平,对国民党政府极为不满、失去信任。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走到一起,商议要抱团抗争,建立一个既能在和平建国中发挥作用,又能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政治组织。
1945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黄炎培等6人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和谈继续下去,受到中共中央的欢迎。黄炎培等人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对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寻求真理和光明。黄炎培去工厂、商店、学校,和各界人士自由交谈,询问当地物价和生活情况。解放区的新气象使他大开眼界。黄炎培亲眼看见了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军民军政团结,社会风气好,“没有见到一寸土地荒芜,一个人闲荡”。党政军干部温文尔雅,政治文化素质高,让他十分钦佩。特别是一次在窑洞里和毛泽东促膝长谈,毛泽东回答了黄炎培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问题,黄炎培受到了启发,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为回到重庆后发起成立民建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延安归来后,黄炎培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一是把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一本小册子,取名《延安归来》,冒着风险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禁令,自行出版,把一个真实的解放区告诉民众,揭穿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造谣污蔑。此书一版再版,成为国统区的畅销书。二是专访胡厥文,共同商讨政治形势,就组建一个新的政党达成共识。二人认为,现在工商界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不多,且大部分不擅长搞政治,要成立自己的政治团体,必须联合社会上对政治研究有素养的人士参加,把民间力量扩大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于是决定邀请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参与筹备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紧张的工作,1945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举行成立大会。从筹备到成立,民建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派员与民建保持联系,《新华日报》刊登了民建成立的消息。
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民建成立时,中国面临着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继续维持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独裁统治“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生与死的斗争。民建顺应历史潮流发展,遵循人民群众的意愿,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民建政治宣言提出以“民主与建设”为宗旨,“推进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要求建设、反对破坏”的政治主张,这一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主张相呼应。民建政治纲领的进步性有利于加强与共产党的合作,因而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是遭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竭力反对与破坏。蒋介石对民建组织不承认,对民建发起或参与的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与破坏,发生在1946年的重庆“沧白堂”“较场口”流血惨案都是他一手制造的。
1946年6月,内战一触即发。民建在上海与民进等53个政团发起成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决定派11人组成上海各界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其中7人为民建成员),呼吁和平,停止内战。当请愿团列车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数百名特务围殴,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包达三等人被殴打受伤,文件财物被抢,史称“下关惨案”。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慰问,毛泽东、朱德发来了慰问电,中共代表的热情关怀,使大家深受感动。
蒋介石则变本加厉,在光天化日下,指示特务搜查黄炎培在重庆的寓所;数次查封民建会所,捏造事实声称“民盟、民建等党派已被中共所控制”,其行动均遵循中共旨意;悍然宣布民建是“非法团体”,要置民建于死地。一系列针对民建的迫害没有吓倒民建人,而使其更加认清了蒋介石反革命两面派的真面目,增强了斗争的意志。
响应“五一口号”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从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夺取全国胜利已成定局时刻,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及其他爱国分子,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吹响了冲锋号,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此时,黄炎培蛰居上海,行动被监视,是看到盛康年从香港带来沈钧儒信件后才知道的。1948年5月23日,黄炎培等在沪秘密举行民建理监事会议,讨论决定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作出了“赞成中共‘五一’号召,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决议。并推章乃器、孙起孟为驻港代表,同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驻港机构保持联系。
中共“五一口号”很快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五一口号”标志着蒋家王朝末日来临,蒋介石必然负隅顽抗,更加疯狂镇压爱国民主运动。黄炎培此时受到特务密切监视,处境十分危险,在中共地下党精心安排下,黄炎培安全转移脱险,从香港抵达北平后,在北平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号召上海工商界要配合人民解放军为上海解放作出贡献。他的儿子黄竞武和姜化民、郑太朴三位民建会员在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评定他们为烈士。
民建在遇到困难时候,总是得到中国共产党无私的大力帮助,化险为安,民建与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同舟中结下了肝胆情,形成了民建光荣的优良传统。响应“五一口号”标志着民建政治立场的重大转变,抛弃了成立初期“不左倾不右袒”中间路线的主张,公开、自觉地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建立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民建前进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民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参与制定政协《共同纲领》和其他重大问题的协商和决定。1949年10月1日,民建中央领导人黄炎培等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等人被任命担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职务。黄炎培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南汉宸、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陈维稷、吴觉农、王绍鏊、杨卫玉、王新元、孙晓村等任政务院部长、副部长等职。还有一批民建人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这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国家大事协商,参加国家事务管理,成了国家的主人。大家恪尽职守,履职尽责,黄炎培特地写了一封公开信,说明自己“不是做官而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任政务院政务委员,编制委员会主任、粮食部部长的章乃器提出的“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建议和他主持的粮食部工作,得到政务院采纳和表扬。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民建组织广大会员学习贯彻《共同纲领》,并以共同纲领为民建的政治纲领,引导广大会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协助政府做好市场管理,打击囤积物资、投机倒把不法行为,推动城乡物资交流,做好市场供应工作;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以及“三反”“五反”教育。为支持抗美援朝,民建发动工商界捐献飞机,在各地捐献的飞机中,民建会员企业的捐献约占捐献总数40%以上。
1953年,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作后,党和国家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在工商业会员中引起极大的震动,许多人惶惶不安。民建积极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组织工商业者会员认真学习政策,阐明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国情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认识,稳定了情绪。民建依据“一代表、二教育”方针,重点做好培养提高工商业者成为工商界中骨干分子工作,发挥骨干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做好工商界青年及家属工作,使阻力成为助力;以先期实现公私合营的现身说法带动后期的人消除顾虑、加快改造步伐;协助政府做好清产核资、人事安排工作,代表和争取工商界合法利益。不到四年时间里,在民建、工商联积极配合下,我国顺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任务。在这期间,社会保持稳定,“一五计划”如期完成,绝大多数的工商业者被改造成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邓小平称之为“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尽心竭力为“四化”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举国一片欢腾。1978年12月,中共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认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民建制定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四化”服务的方式,在全会开展了以“经济咨询服务”和“工商专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活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在经济咨询服务方面,民建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协助政府广开门路,创办街道集体企业,安置城镇知识青年就业。在全国成立了8074个咨询服务机构。有2万多成员参加,自办协办集体企业3344个,安置待业青年9万多人。派出会员中有技术专长和有经营管理经验的行家,深入“老少边穷”民族地区传授经验,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工商专业培训方面,民建依据社会的需要,广泛开展专业培训,如培训基层商店经理、厂长、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军地两用人才等。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办学,依靠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精神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各地办起了许多业余学校,解决社会青年就学困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赞扬,不少学校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的先进单位。
同时,民建根据邓小平在“五老火锅宴”上提出的关于“钱要用起来,人也要用起来”的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授权下,创办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如荣毅仁创办了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王光英创办了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胡子昂、张敬礼创办了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等。这些公司是国家对外窗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扩大开放,引进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建还大力开展联络联谊工作,扩大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宣传“一国两制”方针,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作出了贡献。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参政党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即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个制度根植于中华大地,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正式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智慧的结晶,符合我国国情,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根本区别,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力量,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显示了这个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在孙起孟、成思危、陈昌智等历届民建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民建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出了贡献。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建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国家宪法序言,得到了中共中央采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律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民建七大在六大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努力把本会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机制上健全和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的建党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民建中央又相继提出了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高瞻远瞩、埋头苦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发扬传统、发挥特色”“与时俱进、奋发有为”“顾大局、识大体、有作为”等工作要求。民建总结经验,形成了“五个坚持”“四种精神”“三个与时俱进”和“六个共同价值理念”,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讲好民建故事。
民建坚持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将具有专业知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会员,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成立了若干个专门委员会。专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每年选择若干个重大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向中共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历年来,财政金融、国企改革、风险投资、非公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已成为民建参政议政的优势领域。民建提出的“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关于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关于管好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等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民建还以扶贫开发工作为重点,整合扶贫资源实施“思源工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中共中央授予英雄集体称号。此外,民建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中国中小企业经济论坛等,有效发挥了界别特色和优势。
新时代 新征程 新贡献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就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在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的带领下,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历史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新”“三好”要求,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扎实推进自身建设,焕发新面貌、展现新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参政履职展现新作为。围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建设”“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主题,深入百余地市开展调研,报送“直通车”调研报告70余件,得到政府部门重视。积极参加党外人士座谈会、调研协商座谈会和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扎实开展脱贫攻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民主监督,并通过报送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获得广泛肯定。
服务社会再上新台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民建响应号召迅速行动,全会上下紧急动员,为抗疫捐献款物近30亿元;围绕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疫情对外贸与供应链的影响等问题积极建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企业调研,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保企业、稳增长、惠民生不懈努力。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民建全力推动河北丰宁和贵州黔西定点帮扶工作,坚持精准方略,做强产业帮扶,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和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中展现了民建力量、民建担当。
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重视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养代表人士队伍,不断优化会员结构,截至2022年6月底,共有地方组织384个,其中省级组织30个,省辖市级组织298个,县级组织56个,基层组织8881个,会员总数220397人。扎实推广开展民建“会员之家”建设,基层活力明显增强,会的凝聚力和会员归属感显著提升。重视制度和作风建设,加强内部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会,形成良好会风会纪。
77年来,民建走过了光荣而不平凡的道路,与中共结下了风雨同舟肝胆情,使民建由一个以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在旧中国受尽打击的民主党派,成长为参与国家重大问题协商、国家事务管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抚今追昔,深感这一切来之不易,民建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体中华儿女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要求,把民建会员和所联系的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编辑:董小参
责编:蒋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