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人物 | 爱国是他留下的最大精神财富,后人将其文物档案捐赠给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0日 11:16    作者:    点击:[]
“一个伟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气质,他独有的人生内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里,还无形和无声地散布在生活过的空间里——这就是他的故居。”


——冯骥才

广西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有一处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铁军名将、抗日名将和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陈铭枢先生的故居。



图为陈铭枢故居。



陈铭枢故居始建于1929年,于1984年被合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北海市客家联谊会与曲樟乡政府牵头,成立陈铭枢故居修复领导小组,2008年故居完成全面整修和布展工作。作为北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铭枢故居展览以文物和历史照片再现将军投身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弘扬其努力奋斗、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坦诚直率的品质,启发家乡人民珍惜时下,砥砺前行。




陈铭枢(1889-1965),别号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民革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农林部长等职。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接受进步思想,立志报国




1889年,陈铭枢出生于广东合浦县(今广西合浦县),

年幼时母亲去世,

无人顾及、食不果腹,

他逃到外婆家中生活,

七岁时接受私塾教育

受廿舅刘清山鼓励,

坚持读书、完成学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陈铭枢早有从军报国的想法。

十七岁那年,

他只身一人赶赴省城广州,

以优异成绩考入

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第二期。

受陈汉柱、邓铿、何卓俦等人的影响,

陈铭枢开始接受革命进步思想。

不久他便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在学堂学习期间,

陈铭枢介绍蒋光鼐、李章达、邓演达等

进步同学加入同盟会,

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坚持革命斗争




1911年,

辛亥武昌起义成功,

陈铭枢决定到武昌加入起义队伍,

战争的惨状

一同前往的大部分学生吓退,

但陈铭枢不惧危险、毫不动摇,

坚持革命斗争。

即便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陈铭枢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

进入保定军校深造,

在“大森浩然庐”军事学校学习,

后又进入革命党人创办的

政法学校学习。

一路的艰辛求学,

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报效祖国。

1922年2月,

陈铭枢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

5月回师广州参加南征,

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8月在北伐战场英勇作战,

连续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的部队,

立下赫赫战功。


陈铭枢青年时期军装照。


1926年,

陈铭枢获任第十一军军长,

并兼任武汉卫戍司令。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陈铭枢所部成为

拱卫国民党政府政治、

经济核心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

是年,

陈铭枢就任行政院代院长、

交通部长等职,

成为孙科政府的支柱要角。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陈铭枢支持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他致电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

“此时唯有准备最光荣之牺牲,

切不可轻做退后之辱。”。

重新复出的蒋介石主张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南京政府签下丧失部分主权的

《淞沪停战协定》。

不久,

第十九路军调驻福建“剿共”,

陈铭枢从此开始转变思想,

联络各方,

进行反蒋活动。


1933年“福建事变”发生后,陈铭枢出席“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典礼并发表讲话。






推动民联、民革建立




1943年,

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在重庆的陈铭枢、谭平山、杨杰、

王昆仑、郭春涛等国民党民主派,

通过座谈交流,

分析形势、交换看法、传递信息,

交流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

加强了彼此的联系,

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这个座谈会还得到了中共方面的关心。

经过一段时间交流,

一个筹备组应运而生,

成员有谭平山、陈铭枢、

杨杰、朱蕴山、王昆仑、

郭春涛、许宝驹、于振瀛、

何公敢、甘祠森10人,

这也是常说的“十人小组”。

1943年9月,

经筹备组成员一致决定,

组织名称叫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

以团结国民党内民主进步人士为宗旨。

陈铭枢为民联的建立

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

1945年10月28日,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第一次全体大会

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

大会选举了中央临时干事会,

推举陈铭枢为常务干事。

民联的成立,

使国民党民主派形成了一支

有组织的力量,

在推动国民党民主派

参加民主政治运动方面

起了积极作用。

民联成立后,

很快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建立了组织,

并发展到海外。

全面内战爆发后,

民联开始公开批判

国民党与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并准备从组织上与国民党决裂,

与其他国民党民主派组织

组成新的政治党派。

1948年,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

陈铭枢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作为民联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支持并积极促成了民革的建立,

成为民革的创始人之一。






为解放战争贡献力量




民革成立后,

号召各地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单位

“揭竿而起,向人民靠拢”。

陈铭枢凭借过去的经历以及

丰富的人脉关系,

在策反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民联仍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

继续活动,

民联中央确定的工作重心之一,

就是以沪宁为中心,

从事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

获取国民党军事情报,

配合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

这也是民革的工作重心之一。

陈铭枢回到上海,

在十分复杂、危险的环境下,

从事第二条战线的秘密策反工作。

陈铭枢从事的工作,

无论多么隐蔽,

难免会走漏风声。

上海解放前夕,

蒋介石下令逮捕陈铭枢,

为了安全起见,

陈铭枢迁往沪西某处隐居。

在这种危险情况下,

陈铭枢仍然没有终止自己的秘密工作。

有朋友劝他到香港避难,

他说:

“我要留在国内为解放战争做一点事情。”

此外,

陈铭枢还做了许多工作,

布置保护厂房、物资,

尽力规劝准备外逃者继续留在上海,

迎接解放。

毫无疑问,

作为积极力量,

陈铭枢的秘密策反工作,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为祖国统一献计献策




1949年,

陈铭枢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出席了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

陈铭枢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为祖国统一献计献策,

他敢于讲真心话,敢于秉笔直书,

因此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1949年9月23日,陈铭枢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代表民联发言。


陈铭枢先生是忠贞的爱国主义者,

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参加者,

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

是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

陈铭枢先生的一生,

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

为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

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铭枢先生于1965年去世,

享年76岁,

他光荣的爱国事迹,

将永远会被后人铭记和怀念。






弘扬爱国精神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陈铭枢的爱国事迹,

以及他参与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参加开国大典等历史细节及背后的故事,

陈铭枢家属
在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
举办了陈铭枢文物、档案捐赠仪式。

陈铭枢后人

深知这些资料都是历史的见证,

捐献给国家才是最好的归宿。


档案捐赠仪式现场


文物捐赠仪式现场


这些文物史料主要包括: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各小组名单》、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等
反映新政协筹备会的系列珍贵档案;
陈铭枢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草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草案)等
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系列珍贵档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编印《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等
反映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系列珍贵档案;
“开国大典”的邀请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等
反映开国大典的系列珍贵档案。

这些史料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史实性强,

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陈铭枢之女陈佛新女士表示,

“父亲的爱国精神影响着我们,

把文物放在纪念馆更有意义。

爱国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也是我们作为子女

应该永远继承的传统。”


[1] [2] 下一页

上一条:统战人物 | 余心清的1949年:从身陷囹圄到奔向光明 下一条:统战人物 | 叶圣陶的职业品性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