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人物 | 叶圣陶:爱听课的教育部副部长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5日 22:34    作者:    点击:[]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民进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频频进课堂  不仅听课还备课、讲课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经常深入课堂,听一线老师的课。他听课大多选择在休养期间,如1957年的“南行”(广州、杭州),1961年的“西行”(成都、重庆),1965年的“东行”(济南、青岛)。

1957年3月,妻子胡墨林病逝,叶圣陶沉溺在悲痛中,朋友们劝他去外地休养一段时间。在老友王伯祥和秘书史晓风的陪同下,叶圣陶于3月20日“南行”。到了金华,他做得更多的不是休养,而是听课、座谈、演讲。4月13日,他到金华市一中听何章宪老师上文学课,下午到金华女中听吴培之老师讲《为了忘却的纪念》。15日,到金华师范附属小学听课,并与当地中学语文教师代表座谈。

1961年4月,叶圣陶离京“西行”。25日抵达成都,次日上午“访龙江路小学,听袁丽华老师教六年级语文,课文为《詹天佑》”。27日,访新南门外第七中学,听萧曼倩老师的语文课,“萧之范读甚佳,能使学生听而增进了解”。28日,到二十中听语文课,“一为女教师王镜蓉教初二《陈涉起义》……余于此唯觉如《陈涉世家》之文殊不宜用于初三……”叶圣陶将这些心得写入了《旅川日记》。

1965年,叶圣陶“东行”赴山东调查教育情况,在青岛市第七中学听了多堂课并参加座谈。

在北京,景山学校、丰盛胡同学校、二龙路学校、北大中文系等都留下了叶圣陶的身影。他不仅听课,还参与备课,甚至亲自给学生讲课。1964年2月1日,他为景山学校学生讲授《多收了三五斗》课。

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十余年,叶圣陶听了多少节课已无法统计。1961年12月,他到景山学校听课,“为时五天”,这五天听了多少节课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后,有日记和《年谱》明确记载的听课达46次之多(如前述“为时5天”听课,计为5次)。




与师生座谈  89岁时还热情接待来访教师



叶圣陶听完课后总会与师生交流心得。从史料看,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参加各种座谈会达90多次。

1950年,叶圣陶主持教材编写工作,曾密集邀请专业人士、教师座谈,讨论教材问题,征求各方意见。1958年1月12日至25日,叶圣陶偕周有光赴多地宣传《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他1月20日抵昆明,21日即召集座谈会,22日宣讲拼音方案,23日又召集座谈会,与云南科学院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者讨论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叶圣陶非常注重一线教师的意见,也经常与学生座谈。对于“找上门来”的师生,他也欢迎之至。1961年12月4日,叶圣陶接待北京广播学院两位青年教师来访,“谓彼院语文教师五六人将随时来余处请教,希于彼辈之教学有所助益。余允之,言定大约每两星期来一次”。1983年,89岁高龄的叶圣陶还热心接待了来自武汉、北京及常州等地教师来访。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就得调查”



叶圣陶认为,“多少年来,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怎么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做些研究”,而做研究“首先就得调查”。他认为,“不论听起来多么好的议论,都得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判断这种议论是不是切合实际,确有实效”。叶圣陶深入课堂听课,就是因为“要了解教师,看看他们实际的工作情况怎么样”。

1957年4月,叶圣陶在《致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会全体会员》信中介绍自己听课、座谈的收获:“在金华和温州,我们到了几所中学和小学,都听了语文课。教学都还可以。普通话的推广成绩,小学比较好。应两个市中学语文老师的要求,开了两次座谈会。老师们踊跃发言,把我们看成熟朋友,这是很可感动的。”他还提到教材编写责任重大,“他们对大纲、课本、参考书都有许多意见,或是不了解用意何在,或是不赞同咱们的看法和说法,或是觉得咱们的工作太粗疏了。但是他们尊重大纲、课本、参考书,意见只在教研组里谈谈,或是干脆藏在肚里,教学的时候还是按照咱们的。咱们的影响这么广,咱们的责任这么重,非极端郑重仔细,考虑周详,研究透彻,然后定稿,决不能做好咱们的工作”。

来源:民进网
编辑:王  聪
责编:蒋  锐


上一条:统战人物 | 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怀念周铁农主席 下一条:统战轶事 | 张澜脱险 离沪北上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