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人物 |毛泽东与何香凝的诗词交谊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2日 11:21    作者:    点击:[]

毛泽东与何香凝的诗词交谊——读《毛泽东致何香凝的函》

精 彩 提 要

1937年6月,毛泽东亲笔给何香凝写了一封信,信中既有毛泽东对何香凝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直坚持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而苦斗不屈的高度肯定,也有对她坚持斗争、“充满斗争之意”的精神风骨的共鸣;既从侧面反映出何香凝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力促团结抗战的贡献及其在国民党爱国人士中的影响力的认可,也有要真正达到目标“惟有斗争乃能胜利”的共识;既有对“十年不见”的老同事的亲切问候,也有对身为母亲的何香凝的安慰和体贴。


何香凝

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回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提速,彼时落实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也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按中共中央部署要求,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与国民党代表、与蒋介石谈判,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不断奔走、穿梭。3月下旬,周恩来到杭州,直接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之后又转到上海,一天,他让王炳南夫人王安娜通知何香凝和廖梦醒,约请她们到王炳南家中会晤,交谈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3月30日,周恩来飞返西安,四月初回到延安。周恩来从上海带来了何香凝写给毛泽东的信以及笔、《画集》和《双清词草》等。


李湄记述道:“舅舅平安到达陕北后,周恩来曾请王炳南的德籍妻子王安娜带信到上海给外婆。1937年的一天,王安娜又到外婆家,说要带外婆和妈妈去见一个人。原来,周恩来到上海了。多年不见,这次重逢,大家都很高兴。周恩来对外婆讲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形势,请外婆在团结国民党人士方面多出点力,因为国民党人中不乏爱国人士。”(李湄:《家国梦縈——母亲廖梦醒和她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131页)


当时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在于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但很多人仍然“东疑西忌”,拿不定主意。要消除种种猜忌,争取中国人民和各党各派的大团结、大联合,需要多方努力,廖承志也给母亲提到要多做国民党有关人士的工作。他对母亲说:“为促成国共合作大计,我想最大的工作就是给那些疑神疑鬼的人解释明白。”(《廖承志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5页)


显然,周恩来把在上海与何香凝会晤的情形带回了延安。6月20日,廖承志给母亲的信中高兴地说:“据近来情形看,要重新实现民国十三年时的局面,还须得好好努力……希望你能够好好地团结一些赞成合作的人士共同前进,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极需要的。”(《廖承志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0页)


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亲笔给何香凝写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



香凝先生:


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青,这是大家觉得的。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努力方能达到。


敬礼

健康!


毛泽东上

六月廿五日


图片


毛泽东给何香凝的回信,在民族大义层面上说,也是对何香凝的政治立场及其在国民党爱国人士中影响力的肯定。


早在1926年5月,毛泽东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时,何香凝以中央妇女部部长的身份受邀出席典礼并讲话,同时接受毛泽东的邀请给学员讲课,作妇女运动报告。


自1927年后,他们十年没有见面。可何香凝始终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立场,以至辞职,与南京政府当局决裂,她的革命气节和救国迫切的言行令人敬佩,所以毛泽东称呼她“香凝先生”,赞扬她人老心不老,并且强调“这是大家觉得的”“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


何香凝收到毛泽东这封回信,非常激动,即刻捉笔回复,廖承志在7月28日的信中告诉母亲:“致毛先生的信已转去,他很高兴。各友人都问你日安,都盼望你康健能早日恢复。”


毛泽东赞扬何香凝充满斗争精神,既是点评其画作的精神风骨,更是指她坚持孙中山革命政策、苦斗不屈的斗争精神。


毛泽东在信中感谢何香凝“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赞扬她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既是对她画作的精神风骨的中肯点评,更有对“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的精神共鸣,对“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十分感佩,谦虚地表示“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


何香凝随信送给毛泽东的是一套狼毫湖笔、1931年12月影印的《何香凝画集》第二辑,《双清词草》则是廖仲恺自题的诗词集。《何香凝画集》第二辑,是1931年12月“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捐出售卖的作品,为留纪念而影印的画集。柳亚子在画集序言中记述道:“廖夫人客巴黎三载矣,辽沈沦陷,仓皇归国,将尽鬻所写画,得钱供反日救伤之用。复念平生精力悉寄于是,一旦舍弃,意复不忍,爰刊画集第二辑为网罗光影计。”


原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香凝听到消息立即自法国归,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发动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艺术界人士为东北抗日救伤出钱出力,于1931年12月在上海举办了“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此画集作品共23幅,其中8幅为老虎狮子等动物画,其他为梅、菊、松、山水等题材,“几乎都是寒冬开花,傲雪芬芳的”,苍劲有力,传达出不怕困难、苦斗不屈的精神风骨。


大革命失败后,何香凝旗帜鲜明地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在跟国民党右派当局反复斗争无果的情况下,于1928年毅然和反动派决裂,弃职出走。1929年9月,何香凝先到南洋为仲恺农工学校办学经费卖画筹款,宣传中华文化,后转赴欧洲考察游历,过着流亡生活。


然而,她仍然是一名坚强不屈的战士,在国外继续关注国内的局势变化,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孙中山革命历史,考察欧洲社会状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巴黎,心系国家安危的何香凝立即启程回国,将“专心办理社会慈善事业,以尽国民一分责任”;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斥责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呼吁奋起抗日、挽救民族危机。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何香凝立即组织各界妇女、医护和慈善团体负责人,成立国难抗敌后援会,组织上海妇女前线慰劳队、救护队,与宋庆龄一起亲到前线慰劳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创办多所伤兵医院,开办救护培训班,与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等一起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求援兵等,大力支持十九路军奋勇抗敌。她还与柳亚子、陈树人、经亨颐等绘画吟诗,将所作义卖,不断筹款支援抗战,不懈地奋斗……


1937年初,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何香凝积极配合,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她欣然出席了会议。她已十年不肯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会上,她和宋庆龄、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人士13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和联共抗日的主张,从国民党内部推动和敦促蒋介石改弦更张,强调“团结御侮,已成国人一致之要求”。


所以,毛泽东在信中说“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懂画,也觉得好”,既是赞扬何香凝“对友爱而对敌恨”的画品,更是赞扬她的人品和坚定立场:“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她在风云突变、艰难顿挫的十年间,始终顺时代潮流、应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需,坚决与国民党右派当局斗争,以卖画为生,过着清苦生活,继承孙中山先生传统,极为难能可贵。毛泽东在短短的一封信中用了“斗争之意”“惟有斗争”“苦斗不屈”“甚大努力”等词,既可以说是毛泽东对斗争精神本来的敏感,更是对何香凝“苦斗不屈”的精神风骨的强烈共鸣和赞赏。


毛泽东表达了对一位牵肠挂肚的母亲最大的安慰:“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


1928年夏,廖承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留学德国,受党组织委派在德国、荷兰等国开展国际海员工作,1932年5月回到上海,1933年3月因叛徒告密在上海公共租界被上海市公安局串通上海工部局逮捕,经宋庆龄、柳亚子和何香凝等人大力营救获释,但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上海居家奉母,陪伴母亲。8月底,通过姐姐廖梦醒传递情报,与党组织重新取得了联系,不久,廖承志接到要他到中央苏区的通知,悄然离开上海,临行前留密信给柳亚子,表示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得不离开疼爱他的母亲。后因赴中央苏区的交通中断,改赴川陕苏区,担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兼川陕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后又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自此与母亲已有近4年没有见面,一度毫无音讯。廖承志经过长征,1937年1月平安到达延安。


到达延安后,廖承志发电报、写信给母亲报平安,同时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在条件艰苦、人手紧缺的延安,多才多艺的廖承志忙得不亦乐乎。他给母亲说:“我自然很想来看你,可惜这里事情很多,普通一个人要兼做三四人的事,还暂时不能抽身”,盼着“抗战发动,我们相见之期自在不远。”他劝解母亲:“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唯有依靠于全国的母亲们、女儿们、儿子们,能够忍受当前的难过,能够抹下满眶的热泪,去为祖国的命运拼至最后一滴血。”他负责新华通讯社的外电编译工作,每天收集整理国际电讯和最新信息,毛泽东时常深夜从廖承志那里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4月,廖承志参与筹备《解放》周刊,为其撰稿,从《解放》周刊创刊开始连续发表十余篇时评,分析日本政局变化和政策走向,点评国际、国内战争形势,颇有见地。


信的最后,毛泽东展望了“光明之域”的共同愿景已露曙光,非常高兴;而要真正达到“光明之域”仍须作甚大努力,也是他们的共识,“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努力方能达到”“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那就是只有国共两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才能取得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来源:团结报

辑:齐振瑜
责编:蒋锐




上一条:统战轶事 | 祖父许德珩与毛泽东的交往 下一条:统战史话 | “万机决于公论”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