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党派史话|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与转向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5日 09:20    作者:    点击:[]

民盟自成立以来,始终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天是民盟成立83周年纪念日,我们特别推送这篇文章,邀您一起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与转向,以民盟的理论传统激励我们在团结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自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诞生、转型和成熟期,而作为政党之“魂”的民盟政党理论,伴随着民盟在这一时期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政治行动,也从初始的杂糅并存,逐渐百川汇流,最终形成“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理念,使民盟能作为新政协会议中独立的参政党参与新中国建设。这一历史过程不但反映了民盟本身政党理论发展的曲折经历,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前多方政治势力在思想和理论的场域中互相影响的历史辩证关系。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党派自身还是学界,都更多将研究聚焦于民盟政治行动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阐释,缺乏对民盟政党理论的系统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阐释民盟和中共在政党理论上求同存异而终风雨同舟的历史进路,揭示民盟从“精英党”向“参政党”转型的理论自觉之路。同时,以历史研究为当下的理论建构服务,通过总结民盟政党理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历史脉络,回答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源,为民盟在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中的自身建设和实践行动提供历史的参照与借鉴。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

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


历史研究以分期为重要依据和研究对象。民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进程十分曲折复杂,须对其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相对科学和符合史实的划分。以笔者浅见,可以根据重大事件和自身性质变化两种方式进行历史阶段分期。


以外在重大事件分期。以这一方式划分,可粗略分为抗战期、调停期、解放战争与建国期等时段。抗战期从1939年11月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起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这期间的第一次宪政运动不仅为民盟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创造了必要的组织和活动条件,直接促成了民盟的诞生。调停期则是从旧政协会议召开至解放战争爆发,这是民盟政党理论和政治实践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期。从解放战争到新政协会议召开,这是民盟的政治天平向左倾斜的关键时段。这种分期方式将民盟政党理论的变化直接与关键历史事件相结合,有助于将其置于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关联研究。


以内在性质变化为主分期。以这一方式划分,可分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时期、旧政协会议到民盟一届二中全会期、改组期到取缔期、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到新中国成立前期等。这种分期方式主要以民盟历届大会、全会为主线,以会议提出的政治纲领和宣言为分段依据,有助于在研究中呈现民盟理论的自洽统一,以及关键时期民盟内部建设和分裂所带来的理论张力。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

政党理论的关键概念


研究民盟政党理论,其要点即研究民盟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概念、话语方针与政治作为。首要即确定各个历史阶段民盟政党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简言之:从民盟创立到抗战胜利,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抗战、团结;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核心问题是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国。所以,研究抗战时期的民盟政党理论,重点是研究其在坚持抗战、维护团结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重点是研究其在维护和平、反对国民党斗争中的作为与影响。而其中又要特别关注民盟政党理论的关键概念在面临重大历史节点时的转向,从而为其发展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脉络。


试以抗战末期民盟的政党理论和政治话语转向为例。自民盟成立以来,其传统政党理论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是民主宪政,其政治行动也主要围绕推进民主宪政的施行而展开。在抗战期间,民盟参与的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行动就是两次民主宪政运动。第一次于1939年10月发起,1940年被国民党扼杀。然而,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943年9月,国民党迫于内忧外患,不得不通过了《关于实施宪政总报告之决议案》,承诺战争结束一年内召开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行宪政。民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推动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但这一时期民盟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和争议。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中暴露的分歧促成了民盟的改组,更为在联合政府问题上民盟与中共的合作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194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民盟在此主张提出之前和之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政府”的思路也客观上促进了民盟的改组,为民盟与中共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决定响应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同时秉承民主宪政的精神,制定《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六个方面提出了46条主张,表达了民盟对政治建设的基本设计,这个纲领草案是民盟关于在中国建立联合政府、建设民主国家、提倡民主制度的首个具体化和条文化的重要文献。1945年4月至6月,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其中提出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至此,中国民主同盟已经明确地成为国共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力量。而从发动宪政运动到转向支持联合政府的过程,正是国共与民盟三者之间牵连互动的结果。



《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手稿


以上述民盟的政党理论话语转向研究为例,笔者以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持续关注的若干关键政党理论概念和议题进行研究,如和平与团结、民族与民主、国家与经济、社会与乡村、军事与教育等,能够从中提炼出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概念体系及其发展脉络,从历史中考辨和建构起民盟政党理论中“强音”与“低音”转换变奏的逻辑框架。


新中国成立前

民盟与中共的理论互动


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历程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同时代中共的理论影响?要解答这一问题,不容争辩的史实前提是:在反对国民党政权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是极为牢靠的同盟军。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揭示民盟政党理论与同时期中共政治理论和纲领的互动,从而解读两者之间风雨同舟的动力。


这里以民盟在抗战时期的政党纲领和理论发展历程,与同时期中共的政治理论相对比。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敬告政府与国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章》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会议正式对外公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意味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经初步具备了政党的性质,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新生民主政治力量,开始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则主要体现在1937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告全党同志书》以及1940年发布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重要报告和文件当中。对照同一时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不难看出,两党在坚决抗战、一致对外和争取民主、推进宪政两大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上,是高度一致、高度认同的。这是两党从一开始就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密切联系、积极配合的根本政治基础。



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罗隆基、沈钧儒、张澜、左舜生、史良、章伯钧。


抗战时期,民盟的基本政治纲领和主张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已经非常接近,并且部分民盟政治纲领和主张的提出,正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直接声援和响应,或者是在和中共充分沟通协商之后形成的。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在香港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重新组建了民盟总部,讨论通过了《三中全会紧急声明》《三中全会政治报告》《三中全会宣言》等纲领性文件。会议郑重表明了彻底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密切的合作”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些全新的政治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民盟的基本政治纲领和主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保持“第三方力量”立场、试图走独立的中间路线,到完全接受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张,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边、团结在一起。在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共同目标和事业上,两党的基本行动纲领已经达到了完全的一致。


再以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历程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过程中,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抗战时期外部矛盾占上风时,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顺应时代大势,得到了民盟等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家内部矛盾尖锐时,民盟成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同样也离不开民盟等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共同合作。从“民族统战”到“民主统战”的历史证明,民盟既是中共统一战线方针的重要见证者,也是其合作建构者。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

政党理论的历史评价


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见,民盟在与中共合作的影响下,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从“精英党”到“参政党”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转型,为团结在中共领导下建设新中国开辟了自我理论更新的模式和道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在各阶段的转向,客观地评价其发展特点和要素,可以为今后民盟政党理论在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的发展完善提供更多的借鉴。试以三点概括之。


第一,民盟政党理论和基本政治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前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面向,并始终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团结盟内外一切积极力量。其不断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也是民盟在新中国成立前作为一个新兴政党不断成熟、发展壮大的过程,是民盟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民主的政治道路和政治理想的历程。


第二,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史明确体现出民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治轨迹:由最初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和西方政治色彩的“精英化”政党,成长为完全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左派政党,为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参政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史清晰地昭示出:一方面,民盟是在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风雨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另一方面,民盟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成立,并在其指引和领导下不断发展成熟的。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民盟的政党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值得在重构框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以盟史研究为“根”,发掘政党理论之“魂”,为进一步完善现有盟史构架,更为以民盟的理论传统接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理念提供基础性支撑。


来源:《群言》杂志

编辑:齐振瑜
责编:蒋  锐




上一条:统战知识 | 人民政协界别的由来 下一条:党派声音|蔡达峰:贯彻两会精神 体现民进作为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