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一百年来,爱国革命、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奋斗牺牲的黄埔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值此黄埔百年之际,《团结报》推出“百年黄埔·话心声”专栏,采访挖掘黄埔师生及其后裔的黄埔情缘故事和对黄埔精神的感悟思考,为促进海内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凝聚人心力量,营造良好氛围。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李仙洲(1894—1988),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国民党军教导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军长,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济南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李德强(左一)与父亲李仙洲(中)。
“我父亲最被人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李军长’。”回忆起父亲、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李仙洲经历丰富的一生,民革山东省委会原主委、山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友联谊会会长李德强这样说道。然而李仙洲并不只是莱芜战役中兵败被俘的李军长,他也是抗日战争中参加居庸关抗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战役的李军长,还是抗日战争中收留青年学生,在安徽阜阳创办“成城中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的李校长。
1894年,李仙洲出生在山东省长清县大马头村(所在村现在归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的一个中农家庭。青少年时期,李仙洲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后取得了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员职位。
1924年,李仙洲的命运迎来了转折。时年三十岁的李仙洲了解到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了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当时军阀割据,村里经常有军阀欺压老百姓,他想改变这样的现状,这就是他参军的初衷。”李德强说。
李仙洲瞒着家人南下,前往广州考取黄埔军校,并一举考中。在整个黄埔一期的学员中,因为他年龄最大,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哥”。
抗战爆发后,李仙洲作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师长率部赴华北抗日。在此期间,李仙洲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中会战等12次大规模会战,为保卫国家作出了贡献。
1939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集团总司令的李仙洲率军驻扎安徽阜阳。山东地区因遭战乱,有大量青少年逃离山东来到阜阳。教员出身的李仙洲了解到后,指示军部暂时收容,管吃管住。考虑到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读书的年纪,既不能让他们参军,也不能让他们长期流落在外,李仙洲便积极争取当地乡绅的支持,于1942年创办了专门收容山东流亡青年的“私立成城中学”。学校成立后,很多山东青年慕名而来,学校的规模也一再扩大,后改制为国立第二十二中学。
1944年,受战事影响,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决定分批西迁。同年,二十二中的西迁学生在陕西汉阴安顿下来,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学校再迁汉中,三迁城固。据李德强介绍,1939年至1945年,父亲李仙洲任校长的这七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7000名学生。
1974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李仙洲。“周总理接见我父亲时说,‘李大哥,你给我们国家培养了人才。’”李德强回忆道。
李德强13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李仙洲。第一次见面,李仙洲就将他的名字由“树国”改为“德强”。少年时代的李德强对改名字的事情还有些疑惑不解,“直到后来我才深深体会到,取自《易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的两字,寄托着父亲对我殷切的希望,希望我时刻以德修养自己,要脚踏实地地拼搏和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李德强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身为黄埔后人,李德强不仅参加了多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还多次接待来自中国台湾及海外的黄埔同学会、成城中学同学会等各种团体,以经济、文化、亲情交流为纽带,使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增强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次见到国共两党黄埔师生的后代,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李德强表示,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作为黄埔后人要深刻认识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推动两岸交流和反“独”促统而继续奋斗。“期盼两岸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李德强说。

团结报2024年5月11日三版
作者 _ 李筱
本期编辑 _ 叶芳 刘雪松
审核 _ 李可
监制 _ 李雁津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