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沛霖,山东大学统一战线学2016级博士生
[摘要]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重视发展对非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然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多重构建,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表述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构建提供了遵循。其具体思路包括: 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 践行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 弘扬文化共兴观,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 倡导新安全观,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 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关键词] 习近平; 中非命运共同体; 多重构建
[摘要]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重视发展对非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然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多重构建,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表述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构建提供了遵循。其具体思路包括: 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 践行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 弘扬文化共兴观,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 倡导新安全观,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 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关键词] 习近平; 中非命运共同体; 多重构建
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他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倡导并推动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从 2013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非洲出访时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到 2018 年 9 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重申这一概念,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充实、轮廓更加清晰、特征逐步凸显。2018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时,再次发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在推进中非 “十大合作计划”的基础上,重点实施 “八大行动”。习近平主席的主张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构建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有着高度契合的政治需要和战略利益。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时代元素融入到中非交往之中,使得中非合作不再局限于简单应对生存、社会、贸易等问题,而是更多地扩展到国际政治领域。与此同时,不平等的政治观,如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单边主义”、“丛林法则”等,显然都不适用于中非之间的政治合作。作为平等的政治伙伴,中非需要摒弃不平等的政治观,坚持权力平等,“扩大各层级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加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配合,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习近平主席坚持平等权力观,倡导 “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在中非交往的过程中,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中非是平等的合作伙伴。2018 年 9 月 3 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 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时提出,中非交往时应该坚持 “五不”原则,即 “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
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要求政治上平等互信,摒弃发展模式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一方面,由于中非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基本国情不同,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对此,习近平主席强调: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非只有摒弃发展模式的差异,才能开启政治合作的大门。另一方面,在处理中非关系时要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平等权力观的坚持需要中非携手合作,中非政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需要双方的信任和支持。中非双方只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致力于合作共赢,才能真正做到携手合作,实现政治上的互相信任和相互支持。
对平等权力观的坚持,基于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配合。中非作为国际事务中的平等伙伴和天然同盟军,长期友好,命运休戚与共。中非要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强在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77 国集团和中国”等国际组织或多边协调机制内的合作,凝聚双方力量,积极参与国际权力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包括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政治秩序朝着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平等权力观的坚持还基于平等意识的培育。平等意识不同于西方不平等的权力观,有助于国际政治主体间平等关系的建立,而中非政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正是平等意识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体现。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西方不平等的权力观具有一定的现实存续性,但是,随着国际关系民主化变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些观念需要受到限制,而这种限制来源于国际政治主体间权力的平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政治主体间权力的平等,习近平主席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培育平等意识,对于维护包括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反对部分国家推行的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践行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
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需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2013 年 3 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 “正确义利观”的理念,用 “真、实、亲、诚”概括出新形势下 “正确义利观”的实质性内涵,指出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强调中国要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对贫困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必要时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发展任务和战略利益,虽然中非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利益交融。在过去的交往中,中非同心同向、互帮互助,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随着中非共同利益的日渐凸显,它要求摆脱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走向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改变过去将义和利分割开来的弊病,强调共同发展,将义与利完美地结合起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义与利的关系。中非应当跳出狭隘的国家利益视野,践行正确义利观,从中非共同利益出发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发挥共同发展实现的正面外溢效应,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
首先,努力寻找共同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是一切合作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动力,无论是倡议、构想还是计划都需要在互利中凝聚共识,实现共赢。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在把握双方根本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契合点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一共同的契合点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于民生福祉的增长。习近平主席强调: “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一直以来,中非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同时,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也一直为非洲的减少贫困工作付出着自己的努力。近年来,中国全面落实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的 “十大合作计划”。大批基础设施及经贸合作区陆续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中非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合作深入推进。中国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利益同非洲的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其次,主动提供公共产品。习近平主席提出: “中非关系最大的 ‘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应该主动为非洲国家提供或培育公共产品,将公共产品做大做好。中非 “十大合作计划”、 “八大行动”,是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公共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不在局限于一国之内,实现中非共同发展,离不开包括 “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在内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以中国的发展带动非洲的发展,以非洲的发展促进中非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正是这些公共产品的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主张把中国的发展同非洲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出 “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崛起,必将为非洲提供或培育更大更好的公共产品。现阶段,世界经济已经处于加速融合的新时代,在互利互惠、合作发展中求得生存、谋求发展成为大的趋势。只有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潮流,顺势而为,主动提供更为有益,更大更好的公共产品,才会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
再次,加快破除贸易壁垒。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需要加快破除贸易壁垒。利用既有合作平台,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是破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方式。如中非共建 “一带一路”,不仅不会取代现有合作机制,还能推动中非优势互补,加快破除贸易壁垒,这些都是在实现发展战略对接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积极寻求将 “一带一路”建设同非洲联盟 《2063 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找准中非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开拓合作空间,发掘合作潜力,探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以降低或消除中非之间的关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实现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非加强战略对接,共建 “一带一路”,能够有效地破除贸易壁垒,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发挥中非双方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是对中非实现共同发展的积极探索,将为中非利益共同体的打造增添新的途径和保障。
三、弘扬文化共兴观,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
面对极端的 “文明冲突”及偏执的 “普世”文明观,中国弘扬中非文化共兴,打造文明共同体。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的地域和国家、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传承,孕育了不同的文明。面对文明间的差异,习近平主席认为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之别”,提出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不是实现中非文明的同质化,文明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包容性、平等性的统一。弘扬文化共兴,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就是要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
弘扬文化共兴,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需要加强中非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文明因为交流互鉴才会变得多彩和丰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也是文化进步的阶梯。在中非文化交流互鉴时,我们要理解、包容、接纳彼此文明,而不应只是单一方向地输出、展示、推广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依靠现有合作平台,为中非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在尊重彼此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15 年 9 月,以 “搭建交流桥梁 携手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得以举行; 2016 年 9 月,以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及双方合作前景”为主题的第二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得以举行,中非同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对彼此文化的认识。此外,中国在非洲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积极开展中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加强中非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加深了彼此文化间的认识,为双方提供了更加富有内涵的精神世界,为中非文化共同发展,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弘扬文化共兴,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需要增进中非文明间的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非洲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更是举世瞩目,中非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也是中非友好的重要象征和体现。中非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同非洲国家人民间的互相了解,但是,总体而言,中非人民间的相互认识还是不够的。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增进中非文明间的了解。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不同的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不同之别,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相待基础上而不是居高临下、应该是建立在互相欣赏基础上而不是互相贬低、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包容基础上而不是相互对立。中非文明因为存在多样性才有交流互鉴的必要。唯有增进中非文明的了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能实现中非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倡导新安全观,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呈现出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没有国家能仅凭自身的力量去谋求安全,同时,没有国家能够脱离其他国家的安全而实现自身安全。习近平主席提出: “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 21 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旧安全观片面强调自身安全而忽略他国安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安全观不仅不合时宜,甚至对国际安全十分有害。倡导新安全观有助于实现共同安全、有助于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从而为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提供坚实保障。
新安全观是一种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实质是共同安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即 “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主张通过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实现从一国的安全到各国共同安全的转变。就中非而言,中非交往中难免存在矛盾,关键要从中非共同安全出发,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中非安全的大局。习近平主席提出: “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落实 ‘消弭枪声的非洲’倡议”。
倡导新安全观要以发展促安全。习近平主席认为 “这 100 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现阶段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也是在一个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真正的问题。和平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安全问题,安全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问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和平受到威胁,安全问题频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没有好的发展。就此而言,发展是实现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好了就是最大的安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是引发安全威胁的根源之一,填补“发展缺失”,实现经济发展成为维护安全和解决冲突的紧迫要求。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长久的安全,中非应该聚焦发展,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形成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求安全,不断夯实中非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倡导新安全观还要以行动保安全。构建中非安全共同体,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没有对中非双方安全有益的实际行动,也就无所谓安全。就中国而言,需要主动和非洲进行安全合作,通过这一合作构筑中非安全网络体系,并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积极承担中非安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例如: 中国设立中非安全合作基金,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的军事援助,用以支持非洲的安全工作;中国支持设立中非和平安全论坛,并将之打造为加强中非合作的交流平台; 中国以开展中非合作论坛为契机,在包括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了 50 个安全援助项目。这些都是中国切实践行新安全观的体现,为中非安全共同体的打造提供了保障。
五、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中国和非洲国家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发展。然而,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无法恢复的生态创伤。面对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习近平主席坚持中非双方携手同行、共同努力,提出全面、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现发展的同时探索有助于应对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好中非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中国需要主动承担义务。生态问题作为中非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中非双方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来解决。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发挥大国作用、责任与能力相统一。实现非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责无旁贷,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20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对非援助以直接的经济和物资援助为主。随着综合实力的变化,中国援助非洲的方式和理念也在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中国不仅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短期困难,也重视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科学的工业发展体系,提供技术、管理知识的援助和人员培训。在实现非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帮助非洲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中国帮助非洲实施了 50 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加强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需要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对话。由于中非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团结起来同发达国家进行对话以维护双方生态权益。当前,在生态体系的发展理念、制度设计、专业知识等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占主导地位。同时,作为生态问题发生的主要对象,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立场、关切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沟通对话,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享信息,分担知识成果,以推动生态问题的解决,建立绿色生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主席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 “摒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推动建立长效对话机制,通过对话促进各方共建,各施所长,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生态保护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中非双方。
此外,中非应探索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激励、监督机制,调动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资源参与到构建中非生态共同体的进程中,扩宽构建路径,完善构建主体结构,形成构建中非生态共同体的合力,为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提供最广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09-0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2 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1 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来源:《岭南学刊》2019 年第 2 期
编辑:李顺强
责编: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