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研究 | 王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6日 16:04    作者:    点击:[]

作者简介

王珍,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山东大学统一战线学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西宗教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传统文化。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


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视其为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推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汇聚了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一脉相承。


站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国家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复杂形势,更加需要发挥好统一战线的独特作用,把各方面力量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


为展示新时期统一战线领域探索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人民政协报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开设“新时代统一战线大家谈”专栏,刊发一系列理论性、建设性的文章。今天刊发的是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王珍文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深入推进

我国宗教中国化


王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九个必须”,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第五条“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论断,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里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化;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传统;如何弘扬传统。


一什么样的中国化:三个维度

一是存在状态的中国化。事物在什么地方,只有跟所在地方相适应,才能生存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同样是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不同国家就各有特点。可以说,宗教能在多大的层面上与所处地区相适应相融通,就决定了宗教能够在多大层面上生存与发展。

二是自觉适应的中国化。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更好生存发展。中国化不是对我国宗教的特殊要求,而是对一切生存于斯、发展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事物的有益倡导。提出宗教中国化,就是做符合自然、社会规律的事,使之成为宗教界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思想和行动。比如近年,中央社院集中全国政界、学界和教界力量,编撰《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读本》,伊斯兰教界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读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伊儒会通”历史经验为借鉴,从理通道合、修身立德、齐家睦邻、乐群爱国、天下和谐等五个范畴出发,力求对伊斯兰教义作出新时代的诠释。

三是动态发展的中国化。宗教在历史上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也要继续中国化。当前的宗教中国化,就是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进一步推动中国化。一方面,宗教中国化永远在路上。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内在活力的中国永远在路上,宗教中国化当然也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传统永远在路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今天是昨天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成为明天传统的开端。

二什么样的传统:四个特点

推进宗教中国化,弘扬中华文化。在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与时俱进的偕时精神。道教《云笈七签》提出“与日俱新”;佛教把“契理契机”作为弘扬原则。正是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国因时因地因人生存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与时俱进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它存在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政主教从的体制保障。中华文明形成人文为主、宗教为辅的人本主义引导神本主义的模式,几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方历史上政教之间二元长期争霸的困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宗教界人士以自身的崭新面貌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是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良好示范。

三是多元通和的文明气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经典,《坛经》明确提出“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更不用说恶意相向、刀兵相见了。多元通和,才能成其久。

四是天下为公的人文追求。明清之际“伊儒会通”译著家十分难能可贵地提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天下为公,才能成其高远。


三如何弘扬:三个抓手

一是共同拥有的传统。儒、释、道各家有自身的传统,也拥有共同的传统。在历史上,以儒家为主导,包括名家、法家、佛、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内,形成了共同的传统。比如在“伊儒会通”的历史进程中,著名学者刘智就是以共同的传统为基础,他“览遍诸家”“八年……儒者之经史子集及杂家之书阅遍。又六年读天方经,又三年阅释藏竟。又一年阅道藏竟……继而阅西洋书一百三十七种,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学者评价明清之际的“伊儒会通”不但是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史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成就了世界伊斯兰教思想史的一个高峰。当代的共同拥有的传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样文化共生共荣共创的传统。五大宗教的民主制度改革、反帝爱国运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宗教界共同的财富和传统资源。

二是共同建设的传统。历史上形成了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主流和传统,这是中国各族人民、诸家文化共同创造的。在“伊儒会通”的历史进程中,穆斯林也诗云:“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说蓬莱住海东;惟有孔门真实事,眼前无日不春风”。所以中华文化主流,是各家各派共同参与和建设的文化主流和传统。

三是共同弘扬的传统。并不是所有传统都要一视同仁地弘扬,这需要我们有比较、有甄别、有选择、有引导,更好更正确地弘扬优良传统。因此弘扬传统,是传承,也意味着选择和创造。中国化的过程,也正是各个宗教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更加适应所在社会的历史过程。


中国化不仅是各宗教的历史使命,也是各宗教完善自身的历史机遇。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是宗教获得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宗教中国化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以教义教规中国化为途径,以融通当代中华主流文化为内容,以造福国家民族福祉为目标,团结信教群众,最大限度地凝聚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来源:中央社院

编辑:董小参
责编:蒋   锐


上一条:学术研究 | 王建均:凝聚民营经济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 下一条:学术研究 | ​张峰:关于人民政协如何确立凝聚共识职能的思考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