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门面”,写好非常重要。我从事论文编辑工作有6、7年了,也看了不少篇论文的摘要。有写得好的,有写得一般的。总结起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摘要的写作存在以下三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认为摘要内容是对全文的介绍、说明或者推介。
误区二:认为摘要内容就是全文二级标题乃至三级标题的简单叠加。
误区三:认为摘要内容是以上两者的相加。
我认为,摘要是全文核心观点的高度凝练及其逻辑呈现。我们做研究、写论文最终都会形成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否则就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一篇说明文或者记叙文。而摘要就是以一篇3、400字的“小文章”将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其逻辑呈现出来。换言之,论文本身是阐释论文题目、回答论文问题的“论述题”;摘要就是阐释论文题目、回答论文问题的精炼的“简答题”。论文规范中设置摘要的目的在于使研究者不看论文本身,通过阅读摘要就了解作者这项研究的选题缘起、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运思逻辑、主要观点等等,从而方便研究者形成文献综述,推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对相关问题有具象化的理解,我们以几位老师发表论文的摘要为例。
王韶兴老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的论文《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摘要:现代化催生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主导现代化。政党政治与现代化的共生与互动,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演进的大逻辑。中国现代化的客观性内蕴政党政治的历史必然性,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赋予中国政党政治成长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及其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百年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牵引下,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国家建构的宏阔实践中,以鲜明的 “根本性的价值定位”、“前提性的理论引导”、“主导性的制度支撑”、“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以及“关键性的政治保障”,将自身价值与中国现代化融为一体并发挥统领性的主导作用,以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最独特的实践特征和最显著的文明贡献,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赢得了中国社会奋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巨变,进而深度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时代性变迁。这既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与中国现代化互动的经验集成与理论创造的核心标识,也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强大政党、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和价值引导。
蒋锐老师发表在《理论学刊》2023年第1期的论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现状、问题与路径》,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独特政治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尚未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作为一种“软实力”,必须以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以这一制度的发展完善为依据,不断增强其说服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应着眼于解决“说什么”“由谁说”“对谁说”和“怎么说”的问题,从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介体四个向度着手,全面推进诠释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
臧秀玲老师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的论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与提升路径》,摘要: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人类政党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体现。基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从供给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四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从话语体系、话语主体、传播方式、话语环境等方面,探索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项久雨老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的论文《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摘要:新时代美好生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新时代美好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当然,这种新的生活样态与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立足于生活样态的转变,因此两者的内在旨趣是高度关联的;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又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起到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就必须内在地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多种样态,它主要包括了主体样态、发生样态、实现样态与外部样态,它们分别以 “人民主体,政党引领”、“矛盾转变,供需融合”、“劳动为本,共创共享”、 “理想同构,世界延伸”为理论支柱,共同组成了独特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扬弃 “物的依赖性”并秉持“自由个性”的实践意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 “人本身”的 “复归”,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
四篇摘要的共性:虽然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思路不一样,但是最根本的,都是对论文题目的有逻辑性的阐释和论述。这种阐释和论述是以一种有机统一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而不是将论文二级、三级标题机械生硬地堆砌起来,凑成一篇摘要。
四篇摘要的个性:当然,在满足摘要规范性写法的基础上,每一篇摘要都能体现作者对学术问题的理解及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比如,同样写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这个主题,蒋老师和臧老师的摘要就不太一样,蒋老师的运思过程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现状阐述,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及提出对策。臧老师的运思过程则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重要性进行论述,然后基于对其基本内涵的分析,探索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的优化路径。此外,蒋老师的语言表达更加活泼一些,臧老师的摘要语言则非常规范。但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在清晰明了准确的基础上,学术思想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王老师和项老师的摘要则体现了两位老师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品位,以高度凝练的学术话语对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和新时代美好生活这两个主题进行了创新性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表达、新凝练。实事求是地说,对初学者而言,臧老师和蒋老师的摘要比较容易学习和效仿。王老师和项老师的摘要则可作为“范文”反复咀嚼、深刻体悟。
也许有的同学问,这几篇摘要要么是政党政治领域的议题,要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议题,和统一战线乃至统战具体领域的议题关联不大,能不能体现写摘要的一般规律性认知呢?要写好统战学论文的摘要怎么办呢?我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个“笨办法”,自己寻找10篇本专业领域的大家或者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论文,精读全文,然后把摘要摘录下来,反复诵读及至背诵。一旦脑中有了这些“模板”,自己写论文摘要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对论文摘要的思考主要针对的是“小论文”即期刊发表论文,但是对于“大论文”即毕业论文而言,也是同理。其理在于,都是对全文核心观点的逻辑表达。不同的是,“大论文”的摘要一般是2000余字。这是我对写论文摘要的一点体会,欢迎研讨。
撰稿 | 王天海
编辑 | 陈欣然
责编 | 陈俊龙
审核 | 蒋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