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江燕(197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制度、人民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为山东大学统一战线学研究生主讲:《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等课程。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人民政协制度创立、巩固和走向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伴随的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只有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大背景中充分理解人民政协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定位、在“中国之治”中的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功能,才能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晰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得益彰,充分证明了“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制度论述的不断深化与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一脉相承、相互呼应,在那次讲话中,他浓墨重彩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首次提出“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正是遵循这一发展方向,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要重点抓好的三项工作,第一项就是“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民政协制度定位的新探索和职能使命的新要求,贯穿起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具体部署。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人民政协已经成立70年,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本土政治制度,是统一战线理论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功结合和杰出创造,它的组成和运行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景观和重要组成。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传承,也有朋党相争的历史教训,在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并依据自身的社会现实,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在自主地选择、建构国家制度时,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开创性的政治设计,中国的新型民主、新型政党制度得以超越传统的政党与政党关系,再造了一种融会传统智慧与现代本质的新型民主形式,赋予“中国之治”独有的精神特质。人民政协制度正是这一道路、这一民主形式的经典呈现。
70年来,人民政协从“协商建国”到“协商治国”,从“民主协商”到“专门协商机构”,“协商”始终是人民政协工作不变的主题。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征程中,人民政协向何处去?有什么发展趋势?需要加强和改进哪方面的工作?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的论述,就是对人民政协发展方向和履职责任的殷切期望。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大课题,也是探索政协发展规律、指导政协前进的大方向。善于通过协商民主这一重要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创新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视角,人民政协的机构功能和制度价值无疑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开发。“专门协商机构”彰显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优势,突出了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制度设计的典型意义。新时代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需要人民政协更深入地拓展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作为空间,切实承载起我国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吸纳、协商、整合各主要群体利益诉求的常态化互动通道,打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通过协商途径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任务,使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团结发展的行动合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十三届全国政协在汪洋主席的带领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继承与改进创新有机结合”的发展理念,聚焦做实专门协商机构,部署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形成了日益完备的协商议政格局。这其中的工作亮点首先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党的组织在政协协商工作中起着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具体责任,要对政协协商的目标、原则、范围和边界作出具体的统筹,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切实担负起通过政协协商凝聚共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其次是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协商理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推进协商向基层延伸,着力在搭建更开放、更务实、更亲民协商平台上下功夫,探索开展“协商在一线”工作,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协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民生短板、社会矛盾症结、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列入协商议题。在广泛的协商互动中协调利益,形成共识,找到“公约数”,画出“同心圆”,协助党委政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用专门协商机构的实际行动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此外,还要注重在完善协商议政的程序上下功夫。“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汪洋主席指出:人民政协要注重政协协商形式和协商内容相匹配、协商程序和协商效率相统一,丰富运行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拓展不同意见互动交流、各种观点深入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秩序和氛围,努力使专门协商机构“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真正通过协商规则的完善,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真正体现以问题为导向,协商真问题,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发挥治国理政的具体作用。
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各级政协组织需要积极回应时代诉求,从问题意识出发推进改革创新,逐步落实关系到协商各方的具体现实问题。比如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做出机制性安排;比如要进一步科学推进政协委员队伍建设,进一步阐释好“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等。真正以求真务实的理念促进协商内容的完善、协商形式的丰富、协商规则的健全、协商文化的涵养和协商能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指导着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为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明确的方向。人民政协从创立到70年后的今天,从探索“问道”到曲折“悟道”,再到开拓“明道”、踏实“行道”,日益走出一片越来越宽广的新天地。扎根“中国式民主”的大地、推进协商民主的茁壮成长所迸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人民政协履职的新格局、新气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民政协必将在专门协商机构建设的全力推动下,焕发出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独特魅力。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9年第24期
编辑:范丹丹
责任编辑: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