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偶尔会在台盟中央(当时叫台盟总部)机关见到蔡子民同志,他来参加台盟的一些会议和活动。大家都称他老蔡,同事介绍说,老蔡是我驻日的外交官,同时担任台盟总部的常务理事。老蔡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以至于我现在都记不起他不穿西装时的样子。

蔡子民(原名蔡庆荣),台湾漳化人,1920年6月出生于漳化。194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加入台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曾任台盟第四、五届主席团主席(任职:1988年-1997年)
1985年,也就是我到台盟机关工作的第二年,蔡子民同志被认命为台盟总部的宣传部部长,正是我所在部门的领导。上任不久,蔡部长亲自交待我和另外几位年轻干部,轮流负责刊印台情信息。具体工作就是将台湾几大报刊,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立晚报上边刊登的重大事件、新闻评论等,用剪贴复印的形式编辑摘报,大致一星期要编辑出刊2到3期。有时候,遇到选举或重大事件,临时加班加点。而每次加班加点,蔡子民同志不止要布置选材要点,审核修改把关,许多时候还亲自动手剪贴报纸,设计版面布局。负责编辑台情信息的宣传部年轻同志,都曾被单独叫到他的办公室,或在内容或在版式上指导指点如何选材取舍,如何排版布局。有个印象一直很深刻:他给年轻人布置任务或检查工作,即使是批评纠错,也常常是面带微笑,不缓不急。偶尔,蔡部长也会皱着眉头,板起面孔,纠正宣传部年轻同志的不当做法,但每次,板起的面孔又都很快就恢复如常了。曾看到媒体上介绍蔡部长在对日重要外事活动的文章,称蔡子民具“谦谦学者”风度,我们大家也都很认同。
记得那时在宣传部,我应该是单独叫去蔡部长办公室被训导次数较多的年轻干部之一。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的我,现在担任了台盟中央秘书长,回想起蔡部长长者般待人的修养和工作作风,至今仍记忆犹新,获益良多,感佩于心。
说到蔡子民同志的办公室,从他担任宣传部长起,到当选台盟总部主席团主席、以及台盟中央主席,一直都是那间小小的房间——景山东街北楼2层正对楼梯、面积和现在的处长办公室一般大小。对比现在的台盟中央主席办公室,很自然的会让人感觉和联想到:从80年代至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进步有多大,会感觉到党和政府对多党合作制度体制的重视在不断加大,对台盟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
就是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在那张和我们普通干部一样大小的办公桌上,蔡子民主席最终完成了20多万字的“台湾史志”。我在蔡主席办公桌上见过这本书的手写稿,有好几摞厚,字体不大,字迹很工整,很秀气。那时候还没有普及电脑,写书都靠一笔一划爬格子。当年六七十岁又担任台盟中央主席的蔡子民同志,在繁忙的公务活动和工作之余,高度关注故乡台湾,心系两岸关系大事,笔耕不辍,辛劳付出,蔡主席孜孜不倦,忘我奉献的可贵精神,为广大台盟盟员和机关干部做出了表率。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会对蔡主席生出由衷的敬佩。

1987年2月,当年参加“二·二八”起义的台盟成员在台盟中央机关合影。前排右一为蔡子民
记得1997年夏末,作为机关的2名随员之一,我有幸陪同蔡子民主席到福建考察工作。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担任主席后的蔡子民同志,有了一次多达10来天、早中晚天天都碰面的密切接触机会,也正是拜托那次工作经历,我不仅接触到了当时以及后来的台盟福建省委会,台盟福州、厦门、漳州、南平市委会的领导和同志们,也为我以后开展联络部的对台交流工作,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那次在福建的调研考察,是我到台盟中央机关工作近15年来,最长的、也是走访地方盟组织最多的一次工作出差。这些内容我都记得很清楚。那次10来天的工作考察中,蔡主席向别人介绍我时,称我年轻、写东西还不错之外,他针对我本人提了哪些具体工作要求,我又在工作及吃住行等环节有哪些失误和不得当,如迟到、没带文件、文稿,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等,我统统没有什么印象了。以至于后来我和蔡主席夫人——李玲虹阿姨谈起我当年的这些感觉,李阿姨笑着批评我说:是你年轻,不懂事。
对我当年那一段的不懂事、“晚熟”和懵懂,在写这篇纪念文章时自己又有了更深的反省和感知。是那种失之交臂的怅然,是对错过了像蔡子民主席这样的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前辈长者求知、求教机会的,那种失之交臂的深深遗憾。
在纪念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73周年,纪念蔡子民主席诞辰100周年这个重要时刻,我仅以此文深切缅怀为台盟的事业做出贡献,为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和贡献的蔡子民主席。
来源 |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编辑 | 罗 爽
责编 | 蒋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