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史话 | 谢子长对陕甘边地区统一战线工作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6日 15:44    作者:    点击:[]



谢子长作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人、陕甘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陕甘边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革命武装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谢子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统一战线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光辉典范。在革命形势复杂的陕甘边地区,谢子长打入国民党军队中建立中共党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除豪霸、振衰弱”,并在各地持续开展兵运活动,直至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使党的红旗飘扬在陕北的高原上。在革命的大家庭中,谢子长关心爱护同志,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错误思潮损害党的肌体健康时,他抛却个人得失,以党的利益和革命事业为重,将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贯彻于党内党外。陕甘边地区的革命之火之所以能够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就在于以谢子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持之以恒开展革命斗争,创造性实现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三者的有机统一。


01积极开展群众工作

谢子长出身农民家庭,自少时起,就对深受压迫的农民群体怀有深切的同情。1925年,谢子长北上追寻革命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下,他认识到,要彻底解放劳苦大众,就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推翻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工农大众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走上革命道路后,万千的农民群众便是他首要联合的对象。1926年冬,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陕北籍学员霍世杰、冯文江等人回陕,与正在前线作战的谢子长不期而遇。他们向谢子长介绍了广东农民运动的盛况,其中共产党人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令人耳目一新,此外还着重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思想:“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的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由此,谢子长更加透彻了解了关于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并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协会,号召广大农民投身革命。


  1927年,谢子长带兵驻扎在安定县,由于此处的国民党势力较为薄弱且群众基础较好,因而他将此地作为开展农民运动的首选地。谢子长带领群众斗税官、除恶霸,点燃了陕北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农民协会筹备前期,谢子长主持召开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发布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大纲》《安定县农民协会章程》等文件,并通过了天足会、农民协会等8个决议案,深刻昭示了整顿积弊、兴革地方之志。后谢子长向广大民众宣告:“中国共产党是民众的军队,自然以拥护民众利益为前提……大家更要不分男女老少切实联合起来,共同奋斗,完成国民革命。”正是因为密切联系群众,谢子长才能一呼百应,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带领农民创办农民协会的过程中,谢子长身先士卒,带头前往栾家平村开展实地调查,向具有革命热情的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鼓动他们联合起来反抗地主恶霸的压迫。是年3月20日,栾家平村口人潮如织,一个简易的台子被搭起来,台前贴着“东一区农民协会代表大会”的横幅,左右两边贴着“全区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民协会,铲除剥削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标语,栾家平的农民协会成功组建。此后,各地的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陕北的农民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在农民协会的带领下,昔日鱼肉乡里、欺压民众的恶霸宋应昌、白应奎等人被公开批斗,满写着“吃人”二字的黑心账本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谢子长以实际行动向广大群众昭示了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他一生为民奔走,直至负伤弥留之际,谢子长还心怀愧疚地说:“就这样死了太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02整合军事武装力量

陕甘地区各派势力盘踞,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乡野土匪、帮会势力等鱼龙混杂。1928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军事工作决议案》中提出:“破坏军阀的军队和政治上夺取军阀的军队,使很多百万的士兵群众都参加工人阶级与农民群众的阶级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目前最严重的任务。”谢子长在党中央决议的指示下,结合自身的革命斗争实际,深刻总结清涧、渭华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下一步的革命工作,他认为“应该采取借水养鱼、借鸡下蛋的办法,打入白军和土匪中去,分化瓦解拉出一部分公开打红旗,使其成为一支由党领导的红军武装,然后结合农民运动,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到那时便能养鸡下蛋,蓄水养鱼”,由此,谢子长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其开展武装斗争的实际锻炼下逐渐萌发。


  1929年秋,陕北特委派谢子长、刘志丹到宁夏驻军骑兵苏雨生部做兵运工作。谢子长抓住其意图扩充个人力量的有利时机,率部进入苏雨生部。谢子长在陕北素有威名,苏雨生对谢子长的英雄事迹如雷贯耳,他以“小庙得大神”,偶得英雄的仰慕之情,款留刘志丹、谢子长,将谢子长与刘志丹所带人马编为一个旅,以谢子长为旅长,驻扎于银川北的李岗堡。谢子长随后就在其中秘密建立了中共军委,并组织了一个学兵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统一战线的口号,但实际上是和军阀讲统一战线,相互利用,相互发展,这就是采取统一战线的办法发展我们的力量。”


  不久后,苏雨生在军阀混战中失败,谢子长与刘志丹为了保存部队实力,表面上接受了军阀谭世麟的改编,实际上则利用在谭部的公开职务,收拢了一批躲避敌人追捕的党团员和革命同志,并争取、团结了当地的民团、哥老会等团体。然而,由于土匪张庭芝的破坏,在谭世麟部的兵运工作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谢子长重整旗鼓,继续采用“借水养鱼”的方法扩大武装力量。


  1931年,谢子长根据党的指示来到了南梁,领导陕北游击队。由于部队人员构成复杂,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知识分子、手工业工人和贫困农民,其中也有不少是游民无产者、江湖镖客,因此,部队中封建帮会色彩和绿林风气浓厚,组织纪律涣散,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军需问题。部队驻防新堡期间,陇东军阀陈璋珪为对抗陕军而大力扩充实力,派人拉拢谢子长所在的队伍。谢子长与刘志丹两人考虑到部队当前的形势,认为可以挂名在陈璋珪部,以此解决部队军需问题。遂派人同陈璋珪谈判。经过谈判,两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陈璋珪允诺给队伍提供相应的物资,谢子长率领部队暂时加入了陈璋珪的队伍。在祝贺收编大会会餐时,举行了十八兄弟拜把子香堂大会,谢子长、刘志丹、杨重远等人参加换帖活动,刘志丹亲笔写了《金兰谱》。“哥老会是以宗族观念和江湖义气为精神支柱,拜把子、结金兰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维系手段”,因此,谢子长巧妙利用了这种旧习,作为在队伍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方法策略。


03维护党内团结统一

加强党内团结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团结党内同志、同危害党的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更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方面。正如刘志丹所提出的,“革命是从没有人到有人,再发展成千千万万大军。这都要靠做人的工作……有了大团结,就能取得大胜利。”1932年10月,攻打保安失利后,谢子长带领部队撤退到合水县平正川一带,部队缺衣少食,队员们士气低落。在凛冽的寒风中,谢子长将自己的被褥让给伤病员,而自己只铺一个毛口袋,经常在夜晚被冻醒。看到战友们经受着寒风的侵袭,他便会捡拾干树枝供大家生火取暖。在运送物资中,谢子长更是身先士卒,和留守人员一起运送粮食,并把好不容易筹到的衣物发给伤病员,自己则在篝火旁度过漫漫长夜。他经常鼓舞士气低落的战友们,“满山的树春天绿,秋天又黄,有繁荣兴旺的日子,也有萧条枯黄的季节。我们干革命也一样,有胜利也有失败”,即使处于困境,谢子长也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革命的暂时失利。


  谢子长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其他队员,游击队上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涨,大家靠在夜晚的篝火前唱起了陕北的信天游:


  干果充饥带木瓜,游击队员拖不垮。谢子长,计谋大,领着我们打天下。

  冰天雪地咬紧牙,受点冷冻算个啥。红军红旗迎风扬,来日方长还看咱。


  谢子长在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残酷的地理环境和凶狠的敌人,还经受着党内“左”倾错误的侵扰。1932年12月,根据党中央北方会议的指示,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陕西省委杜衡来到游击队,此人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盲目追随者。12月22日,党团员大会在宜君杨家店召开,杜衡在会上宣扬“山沟里没有马列主义”,并对谢子长等人采取的兵运活动和改造绿林武装的工作大加批驳,污蔑他们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土匪路线”的错误,宣布将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4人开除出部队,遣送他们去上海临时中央局受训。但谢子长并未就此丧失信心,而是从革命大局和党的利益出发,他坚定认为:“革命就像一副担子挑在身上,职位越高担子越重,党叫担就尽力担。如果其他同志能担好,咱也当然高兴呀!”在尽可能地争取协调下,刘志丹、杨重远二人得以留在部队,以此来保存建立不易的武装力量。谢子长将个人利益得失置之度外,识大体、顾大局,一切从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出发,是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的坚定贯彻者。


结语


谢子长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是为中国革命戎马一生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带领群众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谱写了中国革命的辉煌篇章。谢子长坚持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秉持着求同存异、广交朋友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同陕甘边地区的革命形势相结合,开创了独具陕甘特色的陕甘革命模式,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在克敌制胜、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下,统一战线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行之路保驾护航。谢子长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牢记在人民群众的心间。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编辑:王  聪

责编:蒋  锐





上一条:抗战时期的宋庆龄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下一条:一代语言学大家黎锦熙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