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知识 >> 正文
统战人物 | 让我们一起缅怀民盟盟员、“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8日 19:39    作者:安昱    点击:[]

他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

是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毕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

为中国铺就了古建筑的保护文脉。

他就是——民盟盟员、“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民盟中央常委。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4月20日,

是梁思成先生的诞辰纪念日,

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

走近这位中国建筑巨匠。

回顾他卓越的贡献,

感悟他不朽的精神。


图片



故事一:梁思成与《中国建筑史》
图片
图片
图片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在一次与建筑学教授交流的过程中,谈到中国建筑史时,梁思成猛然发现中国在建筑史上的研究竟是一片空白。后来,梁思成在欧洲考察实践中,看到国外的许多古建筑都受到妥善的保护,反观当时的中国,无数古代建筑早已在战乱中满目疮痍。梁思成立下誓言: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


一开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并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后来又连续写出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赵县大石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1933年梁思成测绘善化寺普贤阁。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第一次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此后,冒着战争的烽火,梁思成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


梁思成手绘山西五合山佛光寺大殿结构图。


最终,在众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于是,梁思成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心情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

图片
图片


故事二:梁思成与北京中轴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南端的永定门、正阳门,穿过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再向北至钟鼓楼,就是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而“中轴线”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就是梁思成。


早在20世纪30年代总结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时,梁思成就提出了“南北中线”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城。1951年2月19、20日两天,梁思成在人民日报(第967和968号)上发表了一篇《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文章的最后,梁思成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梁思成用极大热情赞美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此后,关于中轴线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持续至今。2012年,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被写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023年1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

图片
图片


故事三:梁思成与国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徽征集启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均未被采纳。后来,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重新开启国徽设计工作。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


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设计国徽图案时合影。


1950年6月,相关人士在讨论国徽图案时,清华大学设计的5颗金星方案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小组设计的彩色斜透视天安门图形方案受到与会者赞赏,并请两个专家小组综合几种不同方案的优点再做设计。


于是,梁思成召集设计组成员,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徽图案内容增加天安门和麦稻穗等元素的要求,讨论开展新一轮的设计工作。设计组成员分工协作,每提出一些方案设想后,就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主持下,组成几个整体图案。


为了国徽的设计工作,梁思成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夜以继日地研究、创作。梁思成甚至把家变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发上随处可见国徽设计方案,每天来家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的营建系师生络绎不绝。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本来就体弱的梁思成病倒在床。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徽审查小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各抒己见,最终选定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庄严典雅的清华设计方案。6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国徽图案。就这样,新中国美丽而庄严的国徽终于诞生了!

图片
图片


梁思成

时光匆匆流逝,故人已去,
但历史不会忘记“梁思成”这个名字。
他潜精研思、术业精专的学者精神,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报国情怀,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高尚情操,
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图文根据清华大学新闻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整理报道)

  作者:安昱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编辑:万   立
责编:蒋   锐



上一条:统战人物 | 新发现的谭平山早期著述及其研究 下一条:统战史话 | “窑洞对”的由来始末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1245    Email:tzzx@sdu.edu.cn    [网站管理]